Q&A:MTR Lab董事總經理陳定邦2023.05.23
全文共1356字,讀完約需5分鐘

你是否記得疫情時在站台「巡邏」的消毒機械人?又或者在地鐵上見過惜碳熊(Carbobear)和走塑鵝(Pengreen)?那是減碳積分App「Carbon Wallet」的吉祥物。以上產品,都來自香港鐵路有限公司(0066.HK)子公司MTR Lab旗下的初創。

作為特區政府持股企業,港鐵公司近年積極配合城市藍圖轉型,而MTR Lab的成立便旨在實現培育初創、推動碳中和及智慧城市的「一舉三得」。MTR Lab董事總經理陳定邦接受《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專訪,介紹企業獨特的科創投資策略。――楊瀅瑋

MTR Lab的成立過程是如何,對港鐵公司而言有何戰略意義?

2020年,港鐵公司定立了新的企業策略,當中分為三個支柱。首先,當然是香港的核心業務營運;其次,是開拓中國內地及海外的業務。當時,公司高層有個想法,希望能優化乘客體驗及促進社區建設,而科技和創新是必經之路,於是就有了第三點——建立新增長引擎。

策略確定後,公司開啟兩年的轉型,MTR Lab便應運而生。MTR Lab主要通過兩個方向來支持這個目標。第一是建立生態系統,可以透過投資初創、或與共同理念的夥伴合作,將新解決方案帶入軌道交通和社區中。其次,我們希望所孵化的科技解決方案不止困於港鐵,所以MTR Lab會協助其商業化,幫助推廣出去。

同樣是投資及培育科技初創,你們與傳統的私募基金(PE)、風險投資機構(VC)或家族辦公室有何不同?

傳統的科創投資,例如VC,包含了有限合夥人(LP)和普通合夥人(GP)。VC是需要向LP負責的,而負責營運基金的GP亦需要收管理費及投資回報的附帶權益等,但我們沒有這些。我們是屬於港鐵公司的,既不需要將經濟回報作為主要目標,也不收管理費、分紅。所以,我們與傳統創投的關注點會有所分別。

舉個例子,在初創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幾個融資階段,一開始是3F(即Family、Friends and Fool),然後是種子輪、A輪融資。上述都是傳統初創投資者喜愛參與的環節——高風險回報,許多值得敘述的故事。B輪便會洗牌,有些優質初創即便擁有說服力的業績、不錯的科技,仍難覓投資者或現金流斷裂。原因有很多:其科技類別不再是熱點;解決方案可行,風險低,但潛在回報不高等。

然而,這類初創正是我們最喜歡的類型。首先,可行科技方案往往只欠缺測試場景,而我們可以提供平台。若技術能配合到MTR日常營運,兩者將會發生良好化學作用。其次,經濟回報並非MTR Lab的首要考慮,我們反而更注重對公司業務、用戶體驗的提升。因此,我們更偏好風險低的成熟科技,追求合理經濟回報。可以說,我們跟傳統科創投資生態圈是天然的互補。

會否有些初創表達過,向你們做提案是跟其他投資者不一樣的?

有的。其實我們也明白,這個行業有自己的要求,但我們想要將流程簡單化。例如,我們不會要初創先填40頁文檔,再加50頁附錄。(笑)就算填表,也只需要提供電郵地址和電話。我們會傾向約出來喝杯咖啡、輕鬆會面,先做個朋友。其實簡單聊聊,就算沒有四五成,也有兩三成把握了。當然,若合作能繼續推進,我們自然會認真做盡職調查,但仍不想把這件事放在開頭。

在去年11月,我們推出Co+ Lab Initiative,目前都收集了過百間初創的提案,也有很多科技行業相關持份者來尋求合作。

在你們收集到的過百份提案中,哪些科技領域的初創會比較多?

範圍還是比較廣的,我們最近見到比較多來自房地產科技及建築科技的提案,也算是在響應特區政府的發展計劃。我們觀察過,這個行業的Vintage(風投術語,意指投資表現特別好的年份)出現得比較遲,像加密貨幣的Vintage會早一點,而再之前則是金融科技。

物業也是我們廣泛徵集的六大範疇之一,其餘還包括出行、零售、金融及數據服務、智慧城市科技及可持續發展等。相對而言,我們更加靈活,不會只專注某個投資輪次、也不會有投資額度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