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非洲畫廊的故事,可以從名字說起。
「Retro Africa(復古非洲)是一個當代藝術平台,但『Retro』意味著過去。」Retro Africa畫廊創辦人Dolly Kola-Balogun說,「取這個名字的時候,我還在大學。這確實有諷刺意味,但隨著時間推移,它越來越說得通了。」
2015年是Dolly在倫敦國王學院修讀政治、宗教和社會學(Polictics,Religion,Society)學士學位的最後一年,她下定決心要闖蕩外交領域,直到她遇見了尼日利亞拉各斯現代藝術中心(CCALagos)的創辦人及時任總監Bisi Silva。
Silva彼時正在籌辦「Art X Lagos藝術博覽會」,通曉法語、英語的Dolly被選為實習生,幫忙聯絡法語畫廊。
後來,Silva又推薦Dolly去「1-54當代非洲藝術博覽會」裡逛逛,這個展會碰巧在她學校附近。展會上,Dolly見到了非洲「最好的一批當代藝術作品」,並與藝術家們展開對話。「當時,他們重新定義了我對非洲藝術的理解,以及可能性。」Dolly憶述,「我開始明白,藝術不只是一個一維、二維或三維的商業作品,更是一種表達思想、題材和意識形態的媒介。」
於是,一個新銳的非洲女性面孔在藝術界出現了。畢業後,Dolly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Abuja)創辦了Retro Africa。「我知道很多畫廊都會以創辦人命名,但我不想。我希望它可以是一個泛非洲的平台,提升非洲藝術在國際舞台的話語權。」Dolly解釋起畫廊取名的的因由,「過去會影響現在,也會幫助我們找到未來。」
Dolly續說,畫廊及所代理藝術家們,一直嘗試將非洲的歷史、遺產、過去的藝術實踐和當代語境聯繫起來,「我們的非洲藝術家正在嘗試理解自己的文化遺產,並且使其現代化、情景化,然後呈現給世界。」
Victor Ehikhamenor能夠詮釋這種傳承非洲文化遺產及復興本土藝術的責任感。在加入Retro Africa之前,他已經是頗有建樹的尼日利亞裔美籍視覺藝術家、作家及攝影師。在今年的香港巴塞爾展中,畫廊將呈現Victor的個人展覽。
「我從未到過香港,也不了解當地的視覺藝術。」Victor談及自己即將在香港面世的個展《永遠在邊緣》(Always at the edge),「但我喜歡中國文學。藉助文學,我可以了解當地的傳統並知道該怎麼做,即便很少人會這樣做。」
展覽的標題取自香港著名詩人也斯(真名為梁秉鈞)在1990年發表的《形象香港》。詩中描繪了不同背景的男男女女如何再現香港的形象:來自上海的女子,法國研究無政府主義的男子,反資本主義的記者、來自台灣的作家及東方間諜小說家。他們站在各自的立場述說,卻只顯得「表面」。最後也斯介入詩中,期望能有個「不同的角度」,不增添也不刪減,「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
在訪問過程中,Victor 常常難掩對也斯「邊緣」視角的喜愛:「秉鈞是個居住在這裡的局內人(insider), 但他保持著局外人(outsider)的觀察。」他將這種視角視為自己踏入香港的「開場白」:「新的角度、不增不減、永遠在邊緣。」隨後又將「邊緣感」引申至非洲文藝界在世界的定位:這片南方大陸一直處於藝術、詩歌及文學的邊緣。
在《也斯的香港故事:文學史論述研究》中,作者王家琪指出,也斯被視為香港後殖民論述的關鍵人物,而《形象香港》則是探討如何拒絕「香港被『再現』」、尋覓香港文學主體性的代表作之一。30年後,《形象香港》成了非洲藝術家理解這座城市的「文學鑰匙」——尼日利亞有著長達數百年被歐洲國家殖民的歷史,而對後殖民的反思是Victor創作的主要命題之一。
展覽包含了三個系列,當中最為獨特的是念珠掛毯,這是Victor常用的藝術媒介。他在個人網站解釋,塑料念珠是「全球化量產傷害環境及侵蝕本土身份認同的一個廉價例子」。掛毯主角通常是貝寧王國(西非古國)和非洲天主教的人物,以呈現非洲大陸在殖民主義、全球化及宗教傳統等力量交織下呈現的複雜性。
另一個系列是由青銅製作成的蛋型雕塑,圓潤的外形下藏著更尖銳的政治訴求。貝寧王國曾是非洲大陸上首屈一指的帝國,收藏了大批青銅、象牙雕塑。直至19世紀末,英國殖民軍隊入侵非洲,這些藝術品被掠奪至西方國家。在要求歸還貝寧青銅器這一議題上,Victor 一直是積極發聲的前鋒。他運用一切媒介—從視覺藝術到媒體對話—呼籲歐美國家向尼日利亞歸還被盜的藝術品。
「Victor既是藝術家,也是社會活動家。」Dolly說,「他是Retro Africa這個名字的完美解釋。」
肩負著歷史重擔,Retro Africa要面臨許多現實挑戰。正如Victor所說,處於歐美主導的全球藝術市場中,非洲仍是「邊緣」。2022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數據顯示,全球僅3%的商業畫廊位於非洲及中東地區,作為對比,坐落於歐盟國家的畫廊佔比超過四成,而北美地區緊隨其後(31%)。
「地理位置是我面臨的挑戰之一。」Dolly解釋,畫廊總部位於非洲,並不利於接觸國際藝術機構及博物館買家,而這也是她在過去幾年雄心勃勃地向外擴張的原因。「我們必須格外努力,為藝術品找到合適的去處,」Dolly說,「但這並非不可能的。Retro Africa誕生於非洲當代藝術的黃金年代,整個世界都在關注這片大陸,尋找人才和聲音。」
過去幾年,Retro Africa急速提升影響力,在紐約、倫敦、巴塞爾的藝術展會留下足跡,也與歐美當地畫廊合作展覽了旗下藝術家的作品。例如,在2021年,Retro Africa與立木畫廊(LehmannMaupin)的紐約空間合作,首次在美國舉辦展覽,題為《為紀念我們而做》(Do This In Memory Of Us),以喚起美國社會對黑人藝術家的關注。
此外,藝術從來不是當地政府最優先關注的行業,財政和基建的缺口留待從業者來填補。「我們的世界裡沒有這些奢侈的東西。」Victor如是評價政府過去在藝術行業的支持。當地缺乏博物館等大型藝術機構,令年輕藝術家難覓展覽的空間,而畫廊亦更難建立收藏家、買家的網絡。
「我太清楚作為一個年輕藝術家需要經歷什麼—沒有地方可以展示我的作品,也沒有地方歡迎我,」Victor說,「在作品取得商業的成功之前,必須要有個地方去展示它,這甚至無關賺錢。」2017年,Victor在尼日利亞最大城市拉各斯(Lagos)創辦了「天使與繆斯」(Angels and Muse),這是一個「藝術樞紐」,為當地藝術家提供辦公、展覽及研討的空間。
「我們的社會需要策展人,藝術評論家和作家,而這一切都需要成本。」Victor談及空間最近的動態,「我正在回饋社會,而且會繼續做下去。」——楊瀅瑋
總之 Retro Africa 是非洲的新銳藝術平台,他們以當代藝術形式呼籲歐美國家反思對非洲的殖民歷史,並積極參與培育本地的藝術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