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貨幣政策隔空交鋒 誰是疫後新紀元的定海之錨?2022.02.01
全文共1706字,讀完約需6分鐘

美國利率升高將使新興市場面臨資本外流的局面

中國人行刺激措施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這種影響

一座氣勢恢巨集的混凝土和玻璃結構建築矗立在北京的金融區中心,兩頭大象雕塑守立在門兩側,中國國旗正在高高飄揚。全球日益增多的經濟威脅和引導全球持續復甦的力量正在這裡不斷隔空交鋒。

這就是中國人民銀行的總部大樓。與聯儲局收緊政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行已轉向刺激模式。肩負著穩就業和防範債務危機的重任,行長易綱領導的人行新近展現出了十年前無法想像的政策自主性,而這可能將是2022年中國經濟增速能否保持在5%以上的關鍵。

歸結起來,就是中國經濟決策者最近常說的一句話:「走好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

數十年來的改革增強了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和資本管制的精細化水平,使得人行能夠在聯儲局快步邁向2018年以來的首次加息之際,走上與之相反的道路。2020年初新冠疫情來襲之際,人行沒有像西方那樣採取全方位的刺激措施。為此,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漲幅保持在低位,人行也贏得了「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的空間。

對中國而言,這奠定了出台三重支援的基礎:銀行增加貸款投放,借貸成本下調,可能還有會推動出口的人民幣貶值。人行已經邁出了降息的第一步。經濟學家預計更多寬鬆舉措正在路上。

在正常情況下,成功實施刺激措施的回報會很小。寬鬆舉措主要是為了防止經濟增速持續下滑,而不是推動經濟重新加速增長。不過,如果易綱和他的團隊能做成這件事,就意味著央行刺激措施帶來的推動,應該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聯儲局緊縮對全球增長的拖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在截至2026年的五年間,中國將貢獻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GDP增量,高於美國約19%的比重。

如果穩增長措施取得成效,最感寬慰的將是那些對中國敞口最大的經濟體,例如澳洲這樣的商品出口國,以及韓國這樣的亞洲睦鄰。與中國往來較少、對聯儲局緊縮風險敞口更大的國家則受益較少,例如墨西哥和土耳其。

許多投資者亦深信中國資產將反彈,2021年MSCI中國指數的表現比標普500指數落後了49個百分點,創出1998年以來最大差距。高盛、貝萊德和匯豐控股等機構的分析師已紛紛轉而看漲中國股市。

人行和聯儲局背道而馳的政策之路背後是中美經濟不同的發展軌跡。在美國,能源及食品價格高企、供應短缺、租金上漲,這些因素推動消費者價格指數按年漲幅達到7%。市場目前認為聯儲局3月份加息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聯儲局主席傑羅姆·鮑威爾在2022年1月份FOMC新聞發佈會上的鷹派基調亦證實了這一觀點。彭博經濟研究預測,該行隨後還有四次加息,同時還會快速啟動縮表程序。

人行的前進方向正好相反。該行近期將借貸成本下調了10個基點,並承諾會動用更多貨幣政策工具。這清楚表明,其首要任務已經從防範金融風險轉向了支援經濟增長。

挑戰仍然存在。房地產銷售和新開工面積正快速下降。鑑於地產行業對GDP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差不多達到四分之一,從鐵礦石需求到家電消費等方方面面勢必都要承壓。

但至少2020年初產出急劇萎縮的局面可能不會重演。對中國而言,降低借貸成本和保證充足的流動性有助於防範房企違約風險過度蔓延,而且應該會促進投資,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房地產建設滑坡的拖累。

而世界其他地區應該擔心的是,聯儲局加快緊縮步伐的威脅近在眼前,或成為復甦道路上絆腳石。

對於新興市場的國家而言,問題尤其嚴重。美國利率升高將使他們面臨資本外流的局面。而人行刺激措施將提升中國需求的前景,至少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這種影響,對於智利和巴西等將中國作為最大出口客戶的國家更是如此。

隨著時間推移,聯儲局和人行的政策分化將給亞洲各央行和金融市場開啟新格局。隨著中國金融體系進一步開放,人行的政策可能會開始影響到亞洲市場,與聯儲局政策的影響發生碰撞。從首爾到雅加達,央行官員和外匯交易員都需要作出判斷——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定海之錨,是美國的政策,還是中國的政策?如今,一些地區貨幣的走勢已經開始更加緊跟人民幣。

在千鈞一髮之際,中國多年來耐心推動的改革至少為自己贏得了更多刺激空間。那夠不夠呢?中國領導人、謹慎關注聯儲局加息的新興市場,以及聚焦於債務危機風險的投資者希望看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撰文/Chang Shu、歐樂鷹、Tom Hanc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