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行政總裁皮萊(Dilhan Pillay)掌管著一個價值2900億美元的國有投資帝國。但每個季度,他都會花上近兩個小時與一名印尼男子聊一聊養魚的事。
這些與總部位於萬隆的eFishery(一間規模很小的初創公司,僅佔淡馬錫投資組合的0.01%)的漫長通話,凸顯了淡馬錫對食品行業的熱情。全球糧食供應岌岌可危,傷及莊稼的熱浪席捲了歐洲、中國和美國,在此背景下,新加坡這座幾乎沒有農業可言的小島居然湧現了一支農業十字軍。
在上任時間較短的行政總裁皮萊及農業食品業務負責人馬赫什瓦里(Anuj Maheshwari)的領導下,淡馬錫已加倍押注農業策略,希望通過雄心勃勃的投資計劃(包括拿下一些公司的控股權),解決一些主要糧食問題,並從中獲利。截至今年3月,其生命科學和農業資產已從2015年的約57億美元悄然增至267億美元,投資對象涵蓋人造肉製造商Impossible Foods、Bayer、以色列灌溉公司等,包羅萬有。
「我們開始研究該領域的時候,多數同行還不太關注,原因是這方面往往涉及政策影響,波動性較大,且與土地相關,因此或需投入大量資金,」馬赫什瓦里受訪時表示。但如果我們不創建一個更高效、更能適應氣候變化的系統,「全球糧食安全將面臨風險。」
馬赫什瓦里說,農業耗用了地球上幾乎一半的可居住土地、70%的淡水和30%的勞動力。
「儘管擁有如此龐大的資源,但該行業產生了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同時有三分之一的實際產出被白白浪費掉,」 馬赫什瓦里說,「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也正是我們資金的用武之地。 」
新加坡Kuhlbarra養魚場在捕撈澳洲肺魚。(攝影: Lauryn Ishak/Bloomberg)
新加坡的食物自給率僅約10%,該國希望通過投資近海漁場、垂直農業等技術將自給率提高至30%。儘管如此,面對氣候變化、俄烏戰爭等大環境的干擾,要確保長期供應穩定,唯一的途徑就是建構複雜和有盈餘的供應鏈。
6月,供應了新加坡三分之一雞肉的馬來西亞宣布禁止大部分出口,以壓低國內物價。為緩解衝擊,新加坡開始與印尼的冰鮮雞肉供應商合作,拓展巴西、泰國和澳大利亞以外的進口渠道。
「誰能想到烏克蘭戰爭爆發,然後會導致我們沒有雞肉吃?」 馬赫什瓦里說,「現實就是,這不僅是長期挑戰,也是迫在眉睫的挑戰。」
據全球主權財富基金數據平台Global SWF董事總經理洛佩茲(Diego Lopez)介紹,淡馬錫從2015年就開始系統性地支援農業企業,遠遠早於其他國有投資機構。風險投資公司AgFunder的《2022年農業食品科技投資報告》(2022 AgriFoodTech Investment Report)列出了全球農業領域最活躍的風投基金排名,淡馬錫位列第五。
「淡馬錫和大型金融機構的介入非常重要,新的措施和技術提供了部分驅動力,」 洛佩茲說。「傳統上,對於缺少田地的小國,大宗商品和糧食安全始終是一個大問題。地緣政治危機和去全球化趨勢使情況惡化。」
馬來西亞雙溪班讓的一處養雞場。(攝影: Samsul Said/Bloomberg)
淡馬錫的策略結合了財務影響力與大規模的市場和氣候分析,並為企業家提供亞洲最強大的人脈網絡之一。
例如,當總部位於美國的Impossible Foods在2019年試水海外擴張時,淡馬錫在新加坡F1街道賽的豪華公司包廂中供應了該品牌的素肉漢堡。伴隨一輛輛法拉利和紅牛賽車飛速駛過,Impossible的首位員工哈拉(Nick Halla)及其團隊也迎來了一個飛速積累人脈的夜晚,十多名淡馬錫高層為他們介紹了該地區的一系列頂級人脈。
「隨後數周,我們一直在開會,」哈拉說,當中包括食品公司、供應鏈廠家以及客戶。他最近離職,開始從事氣候變化相關的事業,「這些機會極具價值。」
馬赫什瓦里品嘗了Impossible製作的漢堡。淡馬錫是該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提供了成長資本。2017年,淡馬錫領投了該初創公司的E輪融資。
奧蘭之戰
在另外一些時刻,淡馬錫憑藉其龐大財力扮演了救星角色。
2012年,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奧蘭集團(Olam Group Ltd)遭到布洛克(Carson Block)的賣空狙擊,股價暴跌20%。淡馬錫和其他投資者介入,承銷和買入了數億美元的債券和認股權證。當其他激進投資者開始發起狙擊後,淡馬錫斥資數十億美元,買下了該公司的控制權。
「淡馬錫在關鍵時刻的支持至關重要,」奧蘭行政總裁維爾蓋塞(Sunny Verghese)說。
如今,奧蘭已是全球最大的食品貿易商之一,每年出貨逾4500萬噸咖啡、棕櫚油、大米和其他主食。極端天氣和烏克蘭戰爭推高了大宗商品價格,也推動該公司2021年度收入飆升31%。
奧蘭國際在新加坡的辦公室。(攝影: Nicky Loh/Bloomberg)
淡馬錫開始管理重要的政府資產,包括新加坡航空公司(Singapore Airlines Ltd)和新加坡電信公司(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但它通常會避免直接收購,奧蘭是多年來的一個例外。
但在皮萊領導下,收購策略開始變得頻繁。2020年收購美國/以色列微噴灌設備製造商Rivulis 85%的股份便是例子。
淡馬錫分析長期氣候變化,顯示水資源短缺將是一個關鍵問題。農作物灌溉佔所有淡水取水量的72%,而水需求的增長速度是人口增速的兩倍以上。
Rivulis售賣鋪設在地面的滴灌系統,這種方式的灌溉效率高於噴水灌溉,但成本也更高。來自地球另一端的淡馬錫並非顯而易見的買家人選,但Rivulis行政總裁克拉福茲(Richard Klapholz)在亞洲工作了幾十年,對這間公司耳熟能詳。
「當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決定出售,而淡馬錫是潛在買家之一時,我想盡辦法牽線搭橋,」 克拉福茲在他位於以色列的辦公室裡說。
今年淡馬錫將持股比例提高至近100%,與此同時,克拉福茨在四處收購競爭對手,並在全球各地建廠,以鞏固行業地位。據知情人士透露,今年6月,Rivulis已與印度Jain Irrigation Systems的國際業務合拼,據估算,合拼後的企業價值約10億美元。
「Rivulis是迪爾汗領導下,淡馬錫改變行事方式的一個好例子,」馬赫什瓦里說,他還透露淡馬錫是Jain Irrigation Systems的長期投資者。此合拼催生了一間「真正改變農業用水方式」 的企業。
孟山都之痛
淡馬錫在農業領域的交易也並非無往不利。2018年,淡馬錫斥資30億歐元(30億美元)幫助拜耳收購孟山都 (Monsanto)——這間新加坡集團經常參與此類重大交易。
但後續發展令人唏噓,對孟山都旗下的農達(Roundup)除草劑致癌的指控,引發了數十億美元的索償要求,拜耳股價也隨之大跌。
此次挫折並未打擊淡馬錫對農業初創公司的興趣,它仍在物色有潛力改變行業格局的公司,哪怕它們來自地球的偏遠角落。
eFishery的胡賽法(攝影:Dimas Ardian/Bloomberg)
從雅加達向東驅車3小時,在安逸的鄉村生活掠影中,在一片片青翠的稻田和一座座波紋鐵皮小屋之間,每隔幾分鐘就能看到一個自動喂飼器,為水泥池塘裡千百張嗷嗷待哺的魚嘴投食。
雖然這並非什麽高深科技,但該設備對於初創公司eFishery的快速擴張至關重要。這間公司致力於在擁有千年歷史的水產養殖行業掀起一場革命。
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胡賽法(Gibran Huzaifah)在印尼著名的萬隆理工學院就讀水產養殖系,因為他聽說這科很容易拿到A。但受課程啟發,他建起了自己的養魚場,並很快發現養殖過程充滿變數:飼料太少,魚不長肉;飼料太多,魚會飽死。
即使他生產出了一款產品,但由於魚販和餐廳已建立起成熟的供應鏈,他充其量只能賺點小錢。
於是,2013年10月,他推出了按月收費的eFishery,為養殖戶提供基於數千名用戶數據來分灑魚糧的喂飼器。客戶直接通過智能手機軟件買飼料和賣魚,而eFishery提供的價格高於多數分銷商。eFisery再將水產批量出售給大買家。
該模式有利可圖,且快速擴張,據知情人士(因屬於私下討論,不便透露姓名)透露,eFishery在1月以逾4億美元的估值完成了9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如果一切順利,這間喂魚的公司明年有望成長為一間獨角獸企業。
在西爪哇的一座養魚場,eFishery的自動喂飼器正噴灑魚糧。(攝影:Dimas Ardian/Bloomberg)
作為最新一輪融資的幾間聯合領投方之一,淡馬錫正幫助該公司擴張,包括推薦印度、泰國和越南的潛在領導層和重要合作夥伴。通過馬赫什瓦里牽頭的電話會議,吉布蘭每年與皮萊進行4次會談。對於這樣一間小公司,這已經稱得上鼎力支持。
淡馬錫是「目前全球最卓越、最進取的農業科技投資者」,吉布蘭說,正因如此,這間新加坡公司有望在未來的融資輪次中,獲得比其他知名機構更大的份額。
馬赫什瓦里表示,淡馬錫沒有試圖控制食品供應,或直接加強新加坡的食品安全。「我們只是碰巧持有了一些對食品系統非常重要的公司的股份,」 他說。
氣候變化擾亂了世界各地的天氣模式和農業,「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解決方案來應對這個問題,」馬赫什瓦里說,「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看到的只是預告片。」 ──David Ramli;EkoListiyorini和Jasmine Ng對本文亦有貢獻;譯 程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