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贏得亞洲頭號金融中心的桂冠,香港與新加坡之間的角逐由來已久。如今,這個戰場已轉移到環境、社會和治理(ESG)領域,可能關乎數萬億美元的流向。
隨著政府和企業加大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投資,這兩座城市都在力爭成為可持續金融的區域基地,涉及從綠色債券到碳交易、資產管理的眾多領域。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稱,到2025年,ESG資產總額可能飆升至53萬億美元,亞洲將帶動下一輪增長。
對亞洲新入場資金和交易業務的爭奪將需要數年才能見分曉,但到目前為止,新加坡相對於香港的優勢初顯。
「新加坡知道,自己作為金融中心可能不會像香港那樣老牌,但如果能在這個領域獲勝,它將是真正的遊戲規則改變者,」氣候諮詢公司Blunomy駐香港的高級經理Cherie Tam說。
鑒於更多公司尋求在亞洲擴大ESG融資,本文分析了這兩座城市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業務上的競爭格局。
綠色金融(新加坡佔優勢)
截至9月28日,新加坡已上市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社會或轉型主題債券達272隻,相比香港的103隻同類債券,多一倍以上。與香港交易所有關聯的發行總額為240億美元,新加坡為340億美元。新加坡企業在綠色貸款方面也佔據優勢,融資規模約為395億美元,是香港134億美元貸款額的近三倍。
不過,作為發行人,香港遙遙領先,自2019年以來發行了72億美元不同幣種的主權綠色債券,為企業的綠色債券發行建立了基準。新加坡今年8月才進入綠色債券市場,首次亮相是發行17億美元的50年期債券。
ESG金融分析公司BlueOnion的創辦人鮑婉玲(Elsa Pau)說,香港及早採用在歐洲與中國內地之間找到共通點的分類法,將有助於市場增長。她說:「投資者對可持續生態系統和可觀收益的需求仍在增加。」
香港還將因毗鄰中國內地而受益。中國內地是增長最快的綠色債券市場。法國巴黎資產管理(BNP Paribas Asset Management)的綠色債券和ESG分析師歐陽萱勝(音譯)表示,大部分債券發行都在國內市場,但隨著中國尋求在境外發行更多債券,香港是「一個天然的上市地點」。
碳交易(新加坡佔優勢)
麥肯錫公司(McKinsey)的數據顯示,碳信用交易有可能在2030年達到500億美元,因為污染企業都試圖通過印尼大片森林、碳捕集技術和其他二氧化碳減少策略所提供的碳補償來抵消自己的排放。
新加坡有兩個剛剛成立的交易所:AirCarbon(簡稱ACX)和Climate Impact X(簡稱CIX),後者得到國有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Temasek)和新加坡交易所的支援。迄今為止,CIX已通過拍賣出售42萬份碳信用。ACX最近向阿布扎比投資局轉讓了20%的股份,目前已完成超過1600萬份碳信用的交易。
香港交易所今年10月才推出自願碳交易平台。雖然在這方面慢了一步,但香港可借助中國內地的碳市場。
托克集團(Trafigura)的碳交易全球主管豪曼(Hannah Hauman)表示,「率先行動者絕對有先發優勢,」但哪個金融中心處於更有利的地位「尚無定論」。
ESG資產(香港佔優勢)
彭博新聞社彙編的數據顯示,目前香港在ESG資產方面是無可爭議的領先者。截至11月,香港基金公司管理的ESG基金共有70隻,資產管理規模達531億美元,比新加坡26隻基金管理的113億美元資產多4倍。
ESG人才(新加坡佔優勢)
專注於可持續發展的招聘仲介公司Acre的執行董事鮑爾弗(Paddy Balfour)表示,香港為防疫而採取的旅行限制政策使ESG相關招聘的重心在去年轉向新加坡。
他說,「在ESG領域,你會看到一個全球人才庫,」而新加坡已經領先一步。
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The 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將在新加坡設立亞洲基地,從而加入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安本集團(abrdn)、施羅德公司(Schroders)以及荷寶投資管理集團(Robeco)等企業ESG團隊的行列。
鮑爾弗表示,香港的重新開放將引發再平衡。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華爾街巨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主管都在香港。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和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也在此落戶。
ESG教育(香港佔優勢)
這兩座城市的大學和其他教育機構都在增加課程,以滿足對ESG人才的迫切需求。這種需求也催生出金融服務業最熱門的就業市場之一。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馬駿表示:「人才短缺是一大難題。」
CFA協會的ESG課程在香港吸引的學生多於新加坡。該課程在香港和新加坡的註冊人數分別超過2200人和1000人。
新加坡的三間主要學校都開設了面向在職專業人士的可持續金融證書課程。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可持續商業和金融課程上一學年的招生人數超過600人,而南洋理工大學的同類課程也招收了100多名學生。
香港的主要大學也提供類似的證書課程。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還授予專門的ESG學士和碩士學位,最近一年招生約80人。
資訊披露(新加坡佔優勢)
這兩座城市的監管部門都頒布了針對上市公司的ESG報告制度,此外還有針對基金的反「洗綠」規定,以及針對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的氣候資訊披露規定。
新加坡的上市公司更加透明。Sustainalytics的數據顯示,超過90%的新加坡公司會根據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的要求等其他國際標準來編製自己的ESG報告,香港的這一比例只有18%。一半的新加坡公司有外部第三方來核實他們的報告,而香港的比例只有27%。
在公司董事會多元化方面,新加坡也取得了更大進展。截至今年1月,新加坡100間最大上市公司的董事會中,女性佔20%,而香港主要股指成分股公司的這一比例為17%。 彭博行業研究的數據顯示,這兩個城市的股東權益評分都落後於日本和韓國等亞洲鄰居。
其他方面
哪個金融中心有更多字面意義上的綠色?如果是首次到訪這兩座城市,你一旦走出寫字樓林立的商業區,往往會為綠地數量之多感到震撼。
不過,香港更勝一籌,超過三分之二的面積被認為是綠地,儘管其中大部分是山區。新加坡的綠地面積約佔40%,本地植物園、水庫和昂貴的高爾夫俱樂部很難抵消城市擴張的影響。
更多綠色指標:
1.新加坡徵收碳稅是個環保加分項,儘管每噸5新元(3.69美元)的稅率屬於全球最低水準。香港尚未引入碳稅。兩座城市都誓言要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2.香港的交通更環保。當地公共交通使用率達到90%,而每10個新加坡居民中只有6人乘坐巴士或地鐵通勤。
3.新加坡的電動車推廣速度較慢。電動車佔香港汽車保有量的5.4%,而新加坡的比例不到1%。
4.國際能源署和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新加坡的人均碳排放量為7.9噸,而香港的人均碳排放量僅為5.7噸。
——Sheryl Tian Tong Lee、Rebecca Choong Wilkins、Kiuyan Wong;Jane Pong、Amine Haddaoui對本文亦有貢獻; 譯 邵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