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改革2023.05.09
全文共3394字,讀完約需12分鐘

改善服裝廠工作環境的措施走得還不夠遠

2013年4月,孟加拉的拉納大廈(Rana Plaza)服裝廠倒塌,導致1100多名工人死亡,2500人受傷,當時全球時尚品牌紛紛承諾,要徹底改造旗下生產服裝的血汗工廠。

考慮到自家聲譽和利潤,約200哥品牌簽署了一份全面的協定,旨在改善結構安全。根據《孟加拉消防與建築物安全協議》(The Accord on Fire and Building Safety in Bangladesh),品牌方有義務讓工廠接受檢查,並承擔必需的維修費用。各品牌還同意為該計劃提供資金,每間公司年支出最高為50萬美元,並通過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解決爭端。一時間,時尚行業對待低薪工人的方式似乎即將經歷巨大改革,這些工人位於複雜且高度不透明的行業供應鏈的底層。

然而,十年後的今天,許多曾迸發改革熱情的工作仍未完成,而且不光在孟加拉,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其他服裝製造中心也同樣如此。時裝行業的經濟狀況仍然不利於製造了全球大多數服裝的工人。品牌方極少自行生產服裝,也並不負責設定工人的薪資。相反,它們與孟加拉等貧窮國家的工廠簽約,而這些工廠往往又依賴分包商來管理工作量。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發表的一份研究顯示,一件零售價格為67.03美元的馬球衫,工人報酬在其中占0.1%,而50%以上為品牌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