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三年以來,病毒已席捲並深入世界幾乎每一個角落,更不時有新變種病毒出現,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甚至性命——截止今年10月31日,已有6.3億人曾確診新冠肺炎,其中近660萬人染疫身亡。
但隨著疫苗的推出、接種率上升,新冠感染率及重症率正在趨緩,因此,全球各地正陸續放寬疫情防控及檢測限制,並不再採取「封城」等極端措施,亦不再要求訪客入境隔離:在亞洲,泰國、新加坡、南韓、日本等地陸續取消入境限制,意圖吸引旅客登門。而香港當局亦於9月23日宣布,會從當月26日起撤銷對抵港人士的強制檢疫要求,改為「0+3」安排,即入境者無須接受強制檢疫,只需進行三天醫學監察,期間可自由活動,但須遵守疫苗通行證「黃碼」限制,無法到訪食肆等場所(其後四天自行監察,共七天觀察期)。由於放寬相關檢疫措施後未見本地確診及外地輸入個案大幅上升的趨勢,商界、旅遊界等業界,以及醫學專家、一般民眾之間,不斷出現落實「0+0」的呼聲,即徹底取消入境檢疫限制,吸引外地遊客、商界人士訪港;同時亦有人呼籲當局放寬本地防疫措施,幫助本地經濟復甦。
看起來,放寬及回歸疫情前的生活狀態正在且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我們正步向「後疫情時代」,未來甚至會走向「無疫情時代」。在這種情況下,那些疫情下以做核酸檢測或生產相關產品起家的企業會否為此煩憂:「特殊時期」 的「特殊紅利」 恐將不復,自己的企業又將何去何從——是轉型?還是繼續在這條道路上前進?他們的新「錢途」又在何方?
事實上,2020年3月11日公開稱新冠疫情屬於「大流行」疾病的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已於兩年半後(即今年9月14日)的疫情政策簡報會上公開宣稱,抗擊疫情的曙光「就在眼前」,結束疫情大流行「指日可待」,其時正值全球一周新冠染疫死亡率降到2020年3月以來最低水平。
而事實上,儘管多數國家都在放寬疫情期間的邊境及國內社交距離管制措施,但「疫情結束論」本身並未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尤其是一些醫療衛生專家、相關企業人士。這些人認為,這種病毒及其變種毒株的傳染性、嚴重程度,仍值得政府及一般民眾重視。譚德塞本人亦在那場9月的新聞發布會中警告,應對疫情絶不可鬆懈,否則可能將面對持續不斷的疫情反覆。
「我不同意這個看法。」當被問及是否認同「疫情結束論」時,相達生物科技公司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招彥燾如此回應,「雖說現在新冠肺炎已經成了一種風土病,但一般民眾仍然有做核酸檢測的需求——譬如當他們身體不舒服、出現類似新冠症狀的時候,他們也需要做核酸檢測,查核自己是否染疫,並進入下一階段的診療過程。」
2015年,正當招彥燾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攻讀博士學位時,還是學生的他創立了相達生物科技公司——這是一間醫療診斷技術初創公司,當時以癌症篩查作為研究目標,並藉此在當地籌得1000萬美元資金,當中一部分來自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而由於香港的市場成熟、研究設施及醫療體系完備、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高等因素,招彥燾和他的公司最終選擇於2018年回流香港發展。
2020年初疫情爆發後,招彥燾和他的團隊改變原有研究方向,主力著手研發核酸檢測技術、並嘗試推出相關產品,「當時我們要急急忙忙去建立一系列基礎設施,忙得像打仗一樣,」招彥燾這樣形容兩年多前那段研發核酸檢測技術的日子,「最初是中國內地的專家問我們,是否可以在提取核酸方面提供協助。所以我們用了三星期的時間研發了核酸提取技術,並與中國科技部合作,結果是很好的。」他指,自家企業曾與武漢當地醫院合作,參與臨床試驗,透過濃縮及純化目標分子,改善生物診斷測試的準確度,並獲得了當地專家的認可。
招彥燾稱,基於自己對快測技術的知識及對疫情的預判,公司於2020年底至2021年初開始全力研發核酸檢測產品,最終,他與團隊於2020年秋季研發出快測試劑。「整個過程用了大約六個月時間,」招彥燾透露,「而產品在美國等地正式推出則是在去年8月後,因為那個月我們拿到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緊急使用授權,」他停頓片刻,頗自豪地說:「我們的產品是大中華區第一個獲得此項授權的快速抗原檢測產品。」
最初,相達生物科技每月約生產數萬盒快速抗原檢測套裝,後來慢慢增至每月逾10萬盒,「第五波疫情爆發後,快測產品的需求急升,政府機構、醫院,都是我們的重要客戶。至今我們已為政府供應了逾1000萬盒快測套裝。」招彥燾介紹,香港醫院管理局是公司的大客戶,會大量訂購快測試劑,提供給醫院及長者院舍員工、訪客使用;養和醫院每星期訂購量則達到了一萬盒,「至今仍是如此。」他說。
縱然今年以來新冠疫情(尤其是重症率及死亡率)已不斷趨緩,但有些需求似乎是「常態化」的。招彥燾指,儘管市面上不少廉價產品湧現,但由於政府、醫院等機構對快速核酸檢測產品的質素、準確性仍有較高要求,需求尚存,「我們也一直在與這些客戶合作。」
同樣的事亦發生在美國:雖然美國總統拜登曾於今年9月對當地傳媒表示,美國境內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已告結束——當時美國的新冠感染率仍居高不下。而同樣是在今年9月,招彥燾的公司剛剛贏得紐約州政府的訂單:每月四百萬至一千萬套的快速抗原測試套裝。「當地不會有許多大型檢測機構,所以更依靠快速檢測。」招彥燾稱,美國是他們的主要市場。
現場快速檢測產品也可用來診斷各種傳染病,例如肝炎、瘧疾及多種經由性接觸傳染的疾病(STD),包括淋病、梅毒及愛滋病等,研發能探查這些疾病的快速檢測產品,是招彥燾一直以來的想法。「我的老本行是做快速測試,」招彥燾表示,「從商業角度看,快速測試最合理的應用領域就是傳染病——若你發燒、頭暈,你需要短時間内得知原因,隨後求醫問診、對症下藥。」
在位於香港大埔科技園的辦公室中,他向記者講述著他對於公司未來發展與轉型的憧憬,「去年我們有八位數美金的收入,」他表示,「以前我曾痛心於資金不足、未能推進與癌症等疾病快速測試相關的研究——這些研究需花費幾百萬美金、幾年時間,對我們來說本很遙遠。但在這幾年間,我們找到了資源,」他指的便是售賣快測套裝的利潤,「所以我們所謂的轉型,其實只不過是轉回去而已。」他顯得對未來很有信心,笑著說,「現在,我們可以開展很多個幾百萬美元的項目研究。」
對於我們是否真的已經在走向「後疫情時代」 ,一些從事醫療用品的生產及銷售的企業同樣持有不同看法。「即使法國早前已經宣布結束兩年半的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但很遺憾,我們認為新冠肺炎依然存在。」Aquila Healthcare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馬索菲(Sophie Martineau)指,自己現在依然會收到來自法國的客戶查詢——例如醫院、醫療機構及政府,「他們希望為可能於秋冬爆發的另一波疫情做足準備。」
這並非虛言。以同屬歐盟的德國為例,雖然經過幾波民眾與政府之間的爭奪戰(例如民眾因不滿當局過於嚴苛的防疫措施而上街抗議)及疫情趨緩後,當地早已不強制公眾在多數公眾場所佩戴口罩、也早已不再要求訪客入境後隔離,甚至幾個月前便已不再要求民航客機乘客在機艙內佩戴口罩。但上個月初開始,為防止秋冬疫情再燃,德國政府宣布,將再次收緊防疫措施,例如在醫院、養老院、診所等衛生設施內必須佩戴防護級別較高的口罩;在進入養老院和醫療設施前,訪客必須額外提供一份當日的新冠測試陰性證明。
當時,德國衛生部長勞特巴赫(Karl Lauterbach)曾警告,德國秋冬季節的感染高峰已將到來。他呼籲國民接種疫苗,並採取自我防護措施。上述措施適用於全德國,而聯邦政府亦在新法例中為政策更迭埋下了一重「伏筆」:法例授權當局能在疫情緊急的情況下,通過政令重新要求民眾佩戴口罩;各州亦有權收緊本地的防疫措施,例如再次要求食客在餐廳內佩戴口罩、要求中小學及幼稚園定期為學童提供檢測等。
不過,以口罩為例,德國口罩製造產業協會今年8月下旬估計,本國口罩生產最遲在2025年就會結束,屆時許多廠商可能會拆除機器並將其出售。在此情況下,外國的相關產品可能會受到全球供應鏈不穩等因素影響而延遲抵港,這可能會造成一些意料之外的後果,例如當醫院等場所缺乏口罩時,或會導致手術延誤等。
Aquila Healthcare的馬索菲表示,正是基於這些原因,快速檢測產品及相關的醫療用品仍有市場,「我們見到政府、公營醫療機構、學校仍有這方面的需求,」她說,「在香港也是如此,學童有每日做快測的需求,」她的公司亦因此而推出了一款號稱兼顧孩童獨特人體結構、可用作攫取鼻腔及唾液樣本的快速檢測產品,「人們用它提取樣本時是無痛的,我希望能幫到更多人,這是疫情以來我一直抱有的想法。」
Aquila Healthcare的工廠主要設於中國內地,「我們會精挑細選合作伙伴,確保產品符合歐洲監管機構所要求的標準,」馬索菲稱,自2020年初成立以來,自家公司的發展頗為迅速,過去兩年間,公司收入每年增長均有40%,「我已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營商超過20年,」當談及自己從「本業」——經營奢侈品推廣及營銷,轉型到現在生產及銷售醫療用品時,她表示:「我對這兩地很熟悉,但在疫情期間,我目睹這裡很多人買不到口罩——或者是優質的口罩,我覺得這難以置信。」她説。
隨著疫情逐漸成為風土病,馬索菲亦坦承,在歐洲,民眾做快速核酸檢測的頻率「大不如前」,「但我們仍有合作伙伴將上述的那款孩童用核酸快測產品賣給了德國的學校、幼兒園——都是由政府出資購買的。」她未披露這方面的具體數字,並稱在公司主要市場——西班牙、意大利、法國、英國、美國、香港等地,他們的口罩、醫療用品銷量依然不錯,「我們還正在中東、美國擴大銷售。同時,美國也是我們在競爭方面最有挑戰性的市場,」談及企業的未來計劃,她顯得雄心勃勃,「但我們喜歡挑戰,並希望在這些市場繼續努力。」
這位法國商人亦表示,自己留意到疫情、市場的一些變化,所以已訂下產品多元化等策略,「我們正研發、生產多項新產品,如寵物醫療用品,以及因新冠疫情而減少生產的針筒等。」她還留意到疫情期間民眾心理及行為的一些改變,「例如,人們開始更關注、並希望及早探知自己身體可能存在的問題。他們亦更習慣於靠檢測探知自己是否可能罹患某些疾病,針對這個新的趨勢,我們未來也會考慮針對感冒、血糖或癡肥等疾病推出家用自我檢測儀器,」馬索菲稱,「當然,這都需要在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發、臨床試驗、以及歐洲醫療衛生監管機構的批准後,我們才會推出相關產品——這不是說6個月,而是可能需要一至兩年。」
的確,在後疫情時代,人們更關注自身健康,亦開始更能接受透過採樣來探查自己是否可能身患疾病。正是基於此,新發病毒診斷公司(EVDL)與香港幾間大學合作,開發出一款全自動快速多重診斷設備,團隊負責人劉樂庭表示,該設備能探測多種病菌,包括沙士(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冠狀病毒等等。
「準確地說,這款設備能偵測季節性流感、沙士、中東呼吸綜合症,以至新型冠狀病毒等40種病原體,」新發病毒診斷公司聯合創辦人兼總裁劉樂庭稱。站在實驗室中,劉樂庭將剛採集的樣本放入機器,並按下啟動鍵,「要等一小時左右,」他摘下醫用手套,轉頭對記者說,「在過去幾年中,我們的團隊測試了不同的臨床樣本,至今已花費數千萬港元的資金。」這間生物科技初創公司的創辦人表示,新冠病毒於2019年底出現及擴散至全球後,團隊亦嘗試把有關檢驗試劑投入系統測試,令這款設備同時能檢測人體是否有感染新冠病毒。
能檢測多種病毒之餘,劉樂庭亦表示,該款設備可方便檢測人員即場提取樣本,樣本的靈敏度、準確度亦較市面上的一般設備高,「以往我們要檢測病原體,需要將樣本運往實驗室,這個過程頗耗費時間,也可能影響樣本質素,」他解釋道,「而我們的這款新設備可以在現場馬上檢測樣本,大大減省時間和成本,」他補充道,從核酸提取、檢測到分析,該款系統均能自動完成,「它能實現超靈敏檢測,以極高特異性(specificity)區分不同的病原體。」
但事實上,我們已經進入所謂「後疫情時代」,現在才推出與檢測新冠病毒相關的產品,是否為時已晚、無法從已趨成熟的醫療科技市場分一杯羹?對於這個問題,劉樂庭並不同意,「即使僅僅就新冠病毒而言,我相信我們的產品還是很有市場,」他表示,「雖說疫情的確在退潮,但像在中國內地這樣的地方,當地仍有常態化核酸檢測的需要。」同時在香港浸會大學暫任首席創新總監的劉樂庭稱,在機場、火車站等地點設置相關設備,醫護人員可以一次過檢測出旅客是否身患上述流行疾病,以及染上了哪一種病菌,並據此望聞問切、對症下藥,「若發現細菌,醫生可以為患者提供抗生素等藥物;若是禽流感、沙士或新冠病毒,衛生部門就可能需要立刻跟進相關個案,甚至馬上隔離染上病菌的人。」
「在香港本地,我們也已經收到很多機構,包括一些大型醫院的查詢。他們希望盡快用上我們的設備。」劉樂庭透露,現在公立醫院的快速測試一般可以一次過檢測兩至三種病原體,「所以他們對我們的產品也很有興趣。」他希望將上述設備的每次檢測費用定在200至300港元範圍內,「而相比之下,美國同類技術的檢測費用可能高達幾千美元。」劉樂庭稱,公司亦將為產品在中國內地正式進行臨床試驗及產品註冊,「但這個過程尚需時日,需要內地藥監局這類機構發出批文,所以產品推出的時間仍然待定。」
新冠疫情衝擊著世界的秩序,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而到了「後疫情時代」,人類生活似乎正走向「復常」,且這個趨勢正得到更多專家支持:就在香港宣布入境檢疫措施改為「0+3」之後不久,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聯同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等三位學者聯合撰文,稱香港有條件「更進取地加速邁向『復常』,部分措施應逐漸放寬。」
事實上,近期香港政府在入境防疫政策上的取態轉變,可能便是走向復常的前提與信號——儘管當局目前仍未推出「復常路線圖」以安民心。推出「0+3」之前,面對社會上要求放寬檢疫措施(例如入境免除隔離)的呼聲,曾任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的香港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仍主張香港應從嚴執行防疫政策,否則香港會與病毒「共赴黃泉」;但9月下旬,當局最終宣布入境檢疫措施改為「0+3」,而本地疫情亦未因此錄得較大反彈。
不過,雖然疫情受控,在接受傳媒訪問時,香港本地醫衛專家金冬雁認為,社會距離真正復常仍有一定距離、口罩令現階段亦不能取消。而隨著冬季流感來襲,他預料本地市民還需度過第三個配戴口罩的冬天。而或許這種「常態」 能令原先依靠核酸檢測牟利、發展的企業繼續挖掘疫後商機。
但世上沒有什麼是永垂不朽,疫情下的大規模人工採樣PCR或靠自行「插鼻」驗證的核酸檢測更是如此。全球各地——以香港為例,這裡的人會否有一日不再需要核酸檢測?「這一點都不令人意外,」相達生物科技的招彥燾說,「在所謂『與病毒共存』的階段,雖說總有人需要做核酸檢測以判斷自己是否患上新冠肺炎,但這種需求可能是疫情期間的十分之一。」他稱自己早有這方面的心理準備,不過他看起來並不擔心自己的生意可能會受影響,「至少也要在半年之後(指香港解除疫情期間防疫限制),因為香港的政策需要跟隨中國內地的做法,要視乎內地何時開放——這件事一定會發生,但不是現在。」他認為,在此之前香港的防疫政策不會有太大轉變。
研究機構Market Future Research預測,未來幾年新冠檢測產品的市場仍將呈上升趨勢,到2027年相關產品的市場價值將達約480億美元。常態化檢測站在一些地方看似仍會存在一段時間——在香港,當局亦曾於10月6日稱將提升社區核酸檢測服務,例如將多個流動採樣站常規化,變為社區檢測中心及社區檢測站。對此,身為檢測承辦商之一的招彥燾在一個電台節目中表示,香港秋冬季疫情可能會再出現高峰,當局上述安排是「有備無患」。
不過,除了新冠之外,人類社會還面臨著多種病毒、病菌侵襲的可能性。根據路透社報道,在非洲,猴痘疫情正持續蔓延,自2019年以來,非洲西部與中部的案例大增,迄今已感染7.5萬人,而全球暖化及頻繁經濟活動等因素或會將這些風險擴散到全球其他地方;此外,愛滋病、伊波拉病毒、寨卡病毒、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都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及生命安全。
因此,及時查知病毒和細菌的風險、未雨綢繆,或許是三年來新冠疫情帶給人類的最大啟示。這也似乎成了疫情期間誕生的檢測、醫療用品等類別的企業思考轉型時一種值得期待的可能性。「我們現在都將焦點放在新冠病毒上,但實際上還有很多病毒、細菌值得關注,」新發病毒檢測公司的劉樂庭說,這亦是他近年率領團隊著力研發能檢測出多種病菌的機器的初心,「我們應加大對這些病毒、細菌的關注,防患於未然。」——楊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