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願望受到了地理條件的限制。它沒有足夠多的空間安裝大型太陽能裝置,沒有可供水力發電的大江大河,而且這個地處熱帶的城市國家颳起的微風也不足以推動風力渦輪機的旋轉。
於是,這個東南亞金融和交通中心不得不在擺脫化石燃料的轉型計劃中依賴進口。對於小國和城市來說,這是一種常見策略——香港、摩納哥和巴林也有類似情況——但這取決於附近國家是否願意出口無碳電力。
對新加坡來說,到2035年從海外進口足夠多的清潔能源以滿足30%國內需求的計劃已經遇到了障礙。鄰國馬來西亞為了優先考慮本國的脫碳需求,去年年底禁止出售可再生電力,此舉凸顯出那些依賴進口的國家未來面臨的風險。
缺乏空間:新加坡的能源需求仍嚴重依賴天然氣,依佔比為天然氣(95%)、太陽能及其它(3%)、石油產品(1%)及煤炭(1%) ( 資料來源: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2021年上半年數據)
「世界上所有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都在增加,」顧問公司Energy Strat Asia董事總經理羅克爾(Tim Rockell)說,「而出口可再生能源在政治上並非總是權宜之計。」他為亞洲地區的政府機構提供能源政策方面的建議。
就整體的氣候影響而言,化石燃料在哪裡減少使用其實並不重要。但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將環保信譽作為競爭工具的當下,成為綠色能源的落後者可能會讓新加坡這樣的地方在吸引資本和人才方面處於不利境地。
袖珍小國摩納哥正在收購法國的可再生太陽能和風能項目,但專家表示無法保證能源供應不會中斷。香港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該城市總發電量的比例目前不到1%,可能會被迫與中國較大的省份爭奪無碳電力。中東地區的巴林正在考慮浮動式太陽能項目,同時也希望從鄰國進口清潔能源。
即使是國土面積較大、人口稠密的國家也會發現,相比中國這樣的大國,它們的能源轉型要難得多。中國每隔幾天就會增加相當於新加坡全國的太陽能發電能力。人口擁擠的韓國正在其西南海岸推進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風力發電項目,而缺乏空間的日本可能不得不考慮使用更多核能,儘管福島核電站災難讓核能變得非常不受歡迎。
韓國西南海岸附近的風力發電場。
儘管在技術和核廢料處理方面都存在挑戰,但小型核能項目確實是新加坡為數不多的低碳能源選擇之一。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Energy Market Authority)回應指,該國將長期對核能「保留選擇權」,具體取決於技術進展情況。
新加坡清潔能源顧問公司Destiny Energy的行政總裁西爾斯(Vijay Sirse)說,即使依靠進口,新加坡在發電方面也仍達不到去碳化的水平,可能不得不尋求使用核能來擺脫對液化天然氣的依賴。
新加坡目前95%的電力依靠進口天然氣做燃料,該國也會增加一些太陽能發電,但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在新加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只能佔到4%。缺乏本地化選擇,加上化石燃料提煉和交易在國民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些可能是新加坡尚未設定淨零碳排放目標的原因之一。
新加坡財長黃循財去年12月說,制定這一目標的工作正在「非常認真」地研究中。「我們將確保我們的所有政策——無論是碳稅,還是電力供應的脫碳——都與這個特定目標一致。」
這個城市國家現在希望從印尼進口部分可再生能源,目前有兩個財團盯上了印尼的太陽能出口項目。但羅克爾說,由於國內需求不斷增長,沒法保證印尼能保持穩定的出口。羅克爾曾任畢馬威(KPMG)全球能源研究所亞太區主管。
今年1月,全球首批運輸出口的液氫從澳洲啟程前往日本,這種燃料可能會幫助新加坡等國實現能源結構的「綠化」,儘管其經濟可行性和綠色憑證仍令人心存疑慮。
新加坡正在開展一個通過泰國和馬來西亞從老撾進口可再生水電的試用項目。此外,建設海底電纜的談判也在進行中,希望通過電纜把澳洲北部的太陽能電力傳輸到新加坡。
為小型發達經濟體提供諮詢服務的Landfall Strategy的董事斯基林(David Skilling)說,Sun Cable的海底電纜項目是「只買不建」模式的一個範例,這種模式在袖珍小國將越來越普遍。
「新加坡、摩納哥和香港面臨挑戰,但許多小國或城市可以做得很好,」他說,「瑞士和比利時等幾個土地面積受限的袖珍經濟體已經建立了核電站,荷蘭剛剛為提供更多核能批准了資金。」──Ann Koh,Kevin Dharmawan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