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Austin Sheppard收到了Booking.com的面試邀請。母公司Booking Holdings(NASDAQ:BKNG)的行政總裁Glenn Fogel提問,作為Booking.com的用戶,Sheppard如何評價平台的使用體驗。「我說,希望這不會讓我失去面試資格,但其實我不是Booking.com的用戶。」Sheppard笑著回憶道,「我是喜歡先訂機票再預訂其他行程的顧客,而這個平台在四年前還沒有機票預訂服務。」
Austin Sheppard
Sheppard彼時正在上海擔任線上門票預訂平台StubHub的技術總監。已經在中國工作了近10年的他忍不住向Fogel列舉起自己常用的平台:攜程網、微信、支付寶等。「中國有很多厲害的產品,能夠提供真正令人讚歎的整合式體驗。」他說,「我們可以嘗試在Booking.com去做,甚至做得更好,這就是我過來的原因。」
對於發跡歐美的Booking.com而言,亞洲市場從來不是一塊易食的蛋糕。早於2007年在新加坡設立第一間亞太區辦公室,Booking.com進攻亞洲的步伐伴隨著許多本土線上旅行社(Online Travel Agency,下簡稱OTA)品牌的崛起:中國內地的攜程、印度的Make My Trip、日本的樂天旅遊(Rakuten Travel)、南韓的Yanolja等。根據樂天旗下網絡問卷調查網站Rakuten Insight的資料,在中國內地、日本、南韓及印尼,最受歡迎的OTA主要都是本土品牌。
以中國內地市場為例,即使Fogel把中國與印度並稱為「在亞太區最重要的市場」,也難掩Booking.com在內地疫情衝擊和科網企業激烈競爭之下的進退維谷。根據《福布斯》中文版報道,在2020年3月,中國獨立事業部被取消及分拆,中國市場曾經是該公司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總部以外,唯一擁有獨立產品、技術和市場營銷等團隊的市場。
Glenn Fogel
Booking.com並不是唯一一間曾對中國內地市場寄予厚望卻無奈失收的國際科網龍頭。亞馬遜(Amazon)不敵淘寶,Uber不敵滴滴打車,例子比比皆是。但是,走進Booking.com的總部,會發現這種「水土不服」並非壞事一樁,本質是東西方的遊戲規則乃至企業風格之間的碰撞。當氣候監管和反壟斷成為科網企業迫切應對的命題時,Booking.com「以守為攻」的策略反倒彰顯出一種國際科網企業特有的街頭智慧(street smart)。
雖然不是Booking.com用戶,但Sheppard最終得到了工作機會,他很快就擔任起旅行業務(Trips)工程部門副總裁一職。該部門負責平台上除住宿以外的業務,包含機票、車輛租賃、交通、景點娛樂及保險五個垂直領域,年輕的機票業務自然成為了他重點關注領域。
確實很難想像,這間成立於1996年的OTA「一哥」直至2019年才首次推出機票預訂功能。更有趣的是,母公司原本就有航空業務資源,Booking Holdings旗下經營著五個主要品牌,除Booking.com之外,還有Priceline、Agoda、KAYAK及OpenTable。其中, 旅行預訂平台Priceline在1997年成立時就是以「自我定價系統」預訂機票和酒店而聲名鵲起,與平台達成合作的航空公司有四百多間。
整合業務自然是效率最優解法,但母公司卻寧願讓Booking.com另闢蹊徑。
在集團搭建航空業務的藍圖之下,主打亞洲市場、在2007年被收購的Agoda在2019年10月正式推出與Priceline合作研發的自營機票預訂產品,後者則藉著合作籌備上線亞太區航空預訂產品,從美國走向亞太。
同一時刻,作為旗艦品牌的Booking.com才剛開始與歐洲機票網站ETraveli合作,為七個歐洲國家推出機票預訂服務。這意味著,當顧客可以在Agoda網站裡完成機票訂購時, Booking.com大部分地區的消費者還需要跳轉去其他網站才能完成服務。
當被問及會否合併旗下品牌時,Booking.com業務總監James Waters表示:「我們可以這樣做,但我們不會。」Waters指出,雖然在供給方面,平台可整合庫存、互相跳轉,但公司「不想提供固定統一的旅客體驗」。「我們不同於Gmail和Youtube,很少顧客知道這幾大平台是屬於同一間公司,」Waters指出,區分品牌可以服務於不同的旅客群體和地理區域。例如,Agoda最大的市場是日本、南韓、印尼及越南,這些旅客最理想的旅行體驗與Booking.com的消費者有一定差異。
簡單而言,若將生於亞太的Agoda比作是香港米線連鎖店,那麼Booking.com更像是遍佈全球的麥當勞。有別於姊妹品牌,Booking.com的定位及策略正是「國際化」。集團在2018年從Priceline Group改名為Booking Holdings的舉措亦能佐證這點,公告寫道,Booking這個名字能更好地代表集團今時今日「真正的全球化營運」。根據數碼產品市場研究公司Sensor Tower的數據,八月份,Booking.com的移動應用程式全球下載量為300萬,而Agoda的下載量則為100萬。
以旗艦品牌服務全球,再以姊妹品牌耕耘重點市場的商業模式相當奏效。Booking Holdings的收入常年雄踞OTA集團之首。根據Statista的彙編數據,2023年,Booking Holdings全年收入達到213.7億美元,遠遠拋開排名第二的Expedia集團(128.4億美元)。
因為更高的品牌定位和更廣的用戶群體,Booking.com的航班業務拓展自然會比姊妹品牌更難——以及更慢。為了拓展航班業務規模,Booking.com推進了與瑞典網上航空預訂平台ETraveli的合作,在2021年11月,宣布以16億歐元(約139億港元)收購ETraveli集團,期望撬動後者成熟的航空公司網絡。
但是,針對科網巨頭的反壟斷已成為歐美市場監管共識。正如微軟(Microsoft)與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的收購案一樣,Booking Holdings這次收購亦經歷了漫長的談判。但不同的是,Booking Holdings沒能獲得監管機構的支持。在2023年9月,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宣布禁止此次收購。
暫任Trips業務高級副總裁的Sheppard在今年六月的傳媒活動中表示,目前Booking.com已與逾500間航空公司達成合作,提供4500個航點選擇。但機票業務目前僅支援55個市場,其中,亞太區包括香港、南韓、澳洲等11個地區,而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內地市場仍未入列。
「中國消費者的習慣依然是先訂出行,再在同個平台上順便把酒店一起預訂。但Booking.com不能訂機票和高鐵票,平台就會少很多流量。」內地OTA行業分析師Homer Xiao說道。Homer因工作原因不願具名。
而且,與成熟營運的住宿業務相比,新推出的機票預訂服務在亞太區的口碑一般。每年至少有兩次海外遊計劃、每年旅行預算大約在10萬港元的香港金融從業者龔小姐在制定旅遊計劃時,經常使用Booking.com瀏覽海外酒店。但談及平台新推出的機票服務,她則表示自己首選航空公司官網或攜程網:「我預定往返機票時會想先確定去程時間,再組合回程的時間段選票。但是,Booking.com上只有組合好的往返套票,自由度不夠高、也沒有價格優勢。」
Booking.com雖然步伐落後,卻能憑著強大的全球用戶基數繼續維持「優等生」之位。Sheppard引述2024年第一季財報指,Booking Holdings旗下航班預定量按年增長了33%,其中主要是由Booking.com航班業務增長所推動的,「機票業務已經成為平台上與住宿比肩的流量錨點(anchor)。」
但Booking.com在機票業務遭遇的阻力,不過是科網反壟斷監管時代的冰山一角。根據彭博新聞社報道,今年5月,歐盟委員會依據《數碼市場法案》(Digital Markets Act)將Booking.com列為「看門人」,是繼蘋果(Apple)、微軟、Meta Platforms、Google、亞馬遜、字節跳動後被監管的第七間企業,全部都是擁有超過4500萬名月活躍用戶、每年超過1萬名商業用戶的科技公司。
公司需要在六個月內調整業務,以確保平台營運不會構成不公平的競爭行為。根據規定,看門人必須履行的義務包括:允許業務夥伴訪問在平台上生成的數據、在平台外跟客戶簽署合約,以及為廣告客戶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訊息等。看門人亦被禁止給予自家產品搜索排名的優惠,禁止整合公司不同服務收集的數據,以及禁止使用第三方商家的數據進行市場競爭等。
辦公室頂層有832片太陽能板
監管是這間公司要應對的頭等大事,在Booking.com於2023年啟用的總部大樓中便可以切身感受到。歐盟是在ESG(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監管上走得最快的全球主要市場之一,《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CSRD)已於2023年生效。這意味著,大型企業必須在2024年財年首次應用新規,並在2025年財年發布相關報告。
「我們想要將這座大廈作為我們對可持續承諾的象徵,我們確保按照當時最高的可持續標準來建造。」行政總裁Fogel如是形容這座佔地6.5萬平方的建築。
「環境」是這座已獲得英國建築研究院綠色建築評估體系(BREEAM)「優秀」評級的大樓最無需強調的特點。步出九樓的會議室,832片太陽能面板首先映入眼簾。再輔之以革新的熱冷藏技術(Warmte Koud Opslag),在大廈地底循環蓄熱和釋放冷氣,無需消耗任何天然氣,即可將辦公室溫度常年維持在攝氏21至22度。太陽能板為整棟大廈提供潔淨能源,而冷熱循環幫助則減少能源消耗,Booking.com房地產及辦公服務總監Marnix Mali介紹,相較先前在阿姆斯特丹分散開12間辦公室時的營運,現在大廈的耗能減少了一半。
Marnix Mali
與太陽能板相映成趣的是樓頂的成片植圃,這是整座大廈1.1萬株植物中的一部分。Mali介紹,位於高層的員工餐廳High Garden會在泥地上種植香草,用以製作健康菜餚。室內裝潢更宛如溫室,頂層大片玻璃幕板增加了自然採光,減少了照明電力的損耗。往下望,錯落有致的綠植一路延續到大廈入口的百步梯。藤蔓流涎而下,與寬葉的龜背竹隔空相望,偶有樹苗上探數層,帶來「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新鮮觀感。植物的野性生長打破了辦公樓固有的分區,再安插數張舒適桌椅,員工就在垂直綠洲中喝著咖啡開視像會議,好不愜意。
員工可以在綠植環繞的場景中辦公
除了「環境」之外,還有「社會」。員工福祉是Booking.com高度關注的事項之一,除了三間滿足多樣飲食偏好的員工餐廳和82部免費咖啡機之外,公司還在看不見的地方下了功夫。辦公室內藏了6882個通風口,空氣循環系統在每小時產生3.25萬立方米的新鮮空氣。Mali介紹,該系統通過濾網隔絕病毒和污染,令室內空氣比室外更加清新。
此外,為了鼓勵員工勞逸結合,每層都設有不同種類的運動區,先是桌球檯和乒乓球檯,再到一面抱石牆,下一層則是拳擊沙包和單槓吊環。至於都市人最愛的健身房,Mali回應曾是考慮事項。「但經過內部意見調查,發現大部分員工不喜歡跟同事一起健身,」他說,「所以我們跟連鎖健身房合作,提供員工補貼。大家就可以選擇住所附近的健身房,避開同事了。」
而最旗艦的設計,非相連五、六層的廊橋莫屬。Mali解釋,這條長及鯨魚的中庭通道,是為員工散步而設,沿途將各層的綠意盎然和餐廳的霓虹燈牌盡收眼底。他補充,為了鼓勵員工多多步行,樓梯是隨處可見,各加巧思,但電梯卻被收在辦公區內。
雖然起家在荷蘭,作為跨國企業的Booking.com卻只有15%的荷蘭員工。「他們是真正的少數。」Mali續說,辦公區域因此也要保持多元風格,大樓內部裝潢創意由10間設計工作室負責,以28個熱門旅行目的地為題設計靈活辦公區。從「亞馬遜叢林」拾級而下,就會走入「蘇梅島滿月派對」,你可以在「巴拿馬城」喝杯咖啡,與同事在「死海」碰面。會議室裡可能掛著你的旅行照片——公司舉辦了員工攝影大賽,選出了最好的作品作為掛牆裝飾,讓旅行的快樂繼續傳播。
但「社會」不止關乎於內部的員工,也關乎於大型企業在社區的互動。大廈地面樓層面向公眾免費開放,設有一間由荷蘭義工組織難民公司(Refugee Company)營運的餐廳A Beautiful Mess,主要提供拉丁和中東美食,同時也有烏克蘭、伊朗、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等菜式選擇,供應取決於廚師的家鄉。餐廳更會定期為難民提供技能培訓,讓其更快能融入社區。「工作是最好的整合方式,因為它建立了自尊,也幫助建立未來。」Mali說。
當然,「企業管治」難以在實體中呈現。但是,Booking.com每周只需打卡三天的「靈活辦公」政策,以及搭建公共辦公區域、鼓勵員工交流的舉措,也從側面展現出了這間科技巨擘的「人性化」。根據彭博終端彙編的ESG表現統計,Booking Holdings在管治類別下的董事會組成、高層花紅、股東權益三項都在互聯網科技行業表現為「領先」,而審計部分則表現為「高於平均」。具體舉措包括:行政總裁與董事長職位分離以確保問責、董事會中有42%的成員為女性、高層花紅與ESG表現掛鉤等。
大廈可謂是這間國際科技龍頭的名片。處於城市心臟地帶,公司總部被大型公共交通樞紐和公共建築包圍: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僅10分鐘步行路程;與房租更低的年輕街區阿姆斯特丹北區(Amsterdam-Noord)相隔一條IJ河;往南看則是形似船隻、屹立水中的NEMO博物館;相鄰有歐洲最大的圖書館──阿姆斯特丹公共圖書館和Muziekgebouw音樂廳,夜幕降臨時能見到青少年在此處相聚活動。無論是上班通勤,還是下班消遣,員工都有不少便捷的選擇。
但最出人意料的是,這座身處腹地、從2015年開始設計、前後共有一萬人參與建設的建築竟然不為Booking.com所擁有。「我們有考慮過,大樓給了我們靈活度和自由去把這裡打造成真正能為我們的員工服務的地方。」Mali說,「但同時,我們是輕資產(asset-free)公司,這是一項太巨大的資產了,我們想要賣掉它。」
在2023年,Booking Holdings與Deka Immobilien Investment簽訂協議,將這個總部以約5.7億歐元(約48.9億港元)出售給後者,條件是後者必須再出租給Booking.com,租期為16.5年。起始租金為每年2430萬歐元,每年按物價指數增幅,但增幅上限不超過5%。
這一消息令來自香港的我感到震撼。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大公司為核心商業區的地皮爭破頭是兵家常事,投資建設冠名商廈亦不足為奇,但售賣冠名商廈?往往只發生在公司財絀之時。
惟Fogel卻形容整個過程為「幸運」相伴:起初整合辦公室時,幸運地找到了這塊地皮;在投資建設時,公司財務流動性足夠高;接近建成時又遇上了潛在買家,能以售後回租的方式達成交易。
「這為我們的房地產投資帶來了很好的回報,我們獲得很高的利潤。但更棒的是,我們必須租賃這裡,我們支付的年付租金比建造這棟建築之前的租金要少。」Fogel總結道,「所以我們賺了高額利潤,支付了更少租金,還能在一棟美麗的建築中工作。」
處置固定資產的手法體現出這間科網龍頭的行事風格「保守」。而這種風格甚至令Booking.com最應貼近潮流的技術開發團隊,都走得比同行更慢。
OpenAI在2022年底以ChatGPT掀起了AI熱潮,各大OTA都爭相推出生成式AI應用。攜程網率先在2023年2月推出AI導遊TripGen,後在7月更新為支持制定旅遊計劃和預訂的TripGenie;Expedia在2023年4月新增了AI規劃行程功能,並發布了一個ChatGPT插件。
根據攜程子公司Skyscanner一份2023年10月的調查,有63%的美國遊客會在移動設備上利用AI聊天機械人計劃行程,而亞太地區中,亦有23%的新加坡遊客會採用該技術。根據麥肯錫一份2023年的研究預測,生成式AI將為旅遊、交通和物流行業帶來1800億到3000億美元的行業收入。
Daniel Marovitz
直至2023年6月底,Booking.com才正式啟用了「AI Trip Planner」,幾乎是最慢的一個。目前,這項功能亦只支援美國、英國、澳洲和新西蘭等部分市場。主管金融科技的Booking.com高級副總裁Daniel Marovitz半開玩笑道,公司在業內受到不少批評,因為沒有「在ChatGPT推出後12分鐘內就推出一個規劃行程的AI應用」。
但對於平台用了幾個季度才推出AI工具這件事,Marovitz更多是感到自豪:「我們是個『大玩家』,需要更嚴謹對待監管法規、客戶忠誠度和客戶信任。 」
原來,當Booking.com技術團隊在嘗試部署這個大型語言模型時,同樣遇到了類似「建議用戶吃石頭」的AI幻覺(Hallucination)情景。Booking.com高級產品總監Adrienne Enggist列舉了一個研發時真實發生的案例:「如果 ChatGPT 認為某個地方應該有一間酒店,它就會憑空造一個。」
「而且還挺難訂的。」Marovitz立馬補充道,惹得眾人大笑。
Adrienne Enggist
「是的,根本訂不到。」Enggist回應道,「我們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決定採用內部研發的AI作為補充。」她介紹,開發團隊採用了編排層(orchestration layer)框架,用戶與OpenAI大型語言模型對話後,大模型會調用公司內部開發的小模型,再接入平台最新的數據集,查找庫存,提供合理、可預訂的選擇。
Enggist指出,基於該框架搭建的AI應用表現,比OpenAI基礎模型的表現改善了15%,但她沒有透露完整的表現評估指標。她又指,相較於調用自有數據集訓練或微調(Fine-tuning)大型語言模型以提升準確率的模式,以框架搭建生成式AI應用的成本更低,而OpenAI團隊也看好此種應用開發模式:「這是我們的未來,也是其他所有人的未來。」
「生成式AI確實在改變宏觀環境,」Enggist舉例,人們迅速做文稿工作時有Copilot和AI輔助搜尋,或者在撰寫電郵時彈出建議回覆,「當AI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用戶對Booking.com使用體驗的期望也會提高。」
Enggist密切關注著外界發展,但她認為更重要的是確保平台在「適當時間提供的適當程度的參與體驗」,因為新技術的目的應該是增加價值而非增加步驟。「我們不會僅為了科技而創造科技,即使科技總在那裡,一直『誘惑』著我們去嘗試。」她說。
而且,互聯網巨獸的研發團隊總是需要保持高速前進,只是Booking.com的技術投入更多發生在幕後。以AI Trip Planner背後解決了AI幻覺問題的小模型為例,其實都是Booking.com在15年前就開始持續投入的機器學習成果,皆服務於改善平台搜尋表現。「顧客一直在無意識地使用著AI,只是因為它沒有表現出一種『超級未來感』。」Enggist說。
「在這裡,我們對好提議不感興趣,我們感興趣的是好實驗。」Marovitz說道。所謂「實驗」,是發生在技術團隊內部搭建的一個平台,網站前端到後端的所有數據都在此共享。「這是我們打造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Enggist介紹,團隊每周會在平台上運行約一千次的實驗,任何新想法需要被拆解成為種種微小假設,然後循環往復地對照實驗,以驗證每個小功能的成效。這樣的開發模式,也令Booking.com在應用新科技上走得比其他OTA要慢。
辦公室距離中央車站和碼頭僅10分鐘步行路程,員工通勤便捷
相對於一個「24/7」回覆的旅行助手,Marovitz認為更應該關注生成式AI在「個性化」方面的潛力。或者用他的話來說,如何「找到合適的『氛圍』(Vibe)」。
「OTA是個奇怪的行業,」Marovitz解釋,「你在亞馬遜訂一雙特定顏色、44碼跑鞋,收到速遞盒一定會很開心。但是我們銷售的是一個體驗,是以完全線上的方式銷售一個完全線下商品,雖然商品是實體存在,但也有帶情感內容,而且變數很大。」他舉例,每個人對住宿氛圍的偏好不同,入住時間哪怕只差一個星期,獲得的體驗都可能大相徑庭,「可能前者在酒店睡了個好覺,但後者來的時候餐廳剛好在早上七點裝修,還沒法點上一杯最愛的卡布奇諾。」
這種對主觀感受的理解和推測,一直是業內設計算法的難點。「在生成式AI出現以前,也有自然語言處理或者統計建模.......過去十年,我見過十個不同行業的情感分析,基本都很糟糕。」Marovitz說,「但生成式AI真的能夠讀懂這種情感,也能更好地完成『配對』(matchmaking),用我們的話來說,就像讓用戶和住宿談戀愛一樣。」
相似地,Booking.com在亞洲市場的「失收」,也像是一種「氛圍」不合。立足歐洲,公司需要面對更為嚴苛的市場監管,商業風格保守,自然更難適應監管相對寬鬆、競爭更為激烈的新興市場。
以內地市場為例,價格戰對OTA平台乃兵家常事,營銷手法更是目不暇接。單從機票這個旅遊品類來看,常見的營銷方式已經包括:抖音平台的直播賣機票、航空公司的「隨心飛」產品,以及OTA平台推出的「機票盲盒」。
常居廣州的28歲女士鍾婉欣在八月時開始籌劃國慶長假的家庭旅行時,在內地社交媒體「小紅書」上看見了攜程和國泰航空合作的機票「買一送一」活動。她很快就在攜程平台上預訂了從香港去東京的往返機票。「我喜歡比價,也經常在小紅書上關注促銷,比如航空『大促』、飛豬和攜程的活動之類的。」鍾婉欣說道,她先前也曾購買過南方航空的「隨心飛」產品。
「中國消費者是喜歡刷短視頻、看抖音的……各個OTA平台都在努力把自己社交媒體的流量轉化成購買力。」Homer說,「在供應鏈和獲客渠道兩方面,Booking.com至少要有一端做起來,才能撬動起另一端。」
但Booking.com顯然不熟悉內地市場的玩法。從社交媒體營運來看,名為「Booking繽客」的小紅書帳號只有約1700個關注者,內容更新停留在2022年12月。作為對比,「攜程」則有9.6萬粉絲,內容幾乎日日更新,最新一條是關於新加坡萬聖節的旅行促銷。此外,攜程更有「攜程機票」、「攜程火車票」和「攜程旅遊老友會」等子帳號,其中,「老友會」是針對中老年旅客的社交媒體帳號,有26.9萬的關注者。
James Waters
當然,Booking.com還有用戶基數更大的全球市場。「我們處於相對獨特的位置。」Waters指出,相對於超級應用,平台更專注於旅遊;而旅遊行業中,平台的獨特優勢是廣度(breadth),很少大平台能提供全球範圍的多種房源,從連鎖酒店、民宿到青年旅社,還提供了陸地交通、租車、航班和保險的預訂服務。
他舉例,能在北美提供如此廣泛服務的Expedia在歐洲和亞太區上卻做不到;攜程網對中國旅客的服務很好,卻在中國以外表現欠佳;AirBnb聰明地選擇了小眾市場,但供應不夠廣泛。「這種廣度,令我們能夠為供應合作夥伴帶來世界各地的細分旅客,哪怕有些客人難以觸及。」Waters說道。
而Booking.com中國區市場支持部總經理陸偉鋒強調了平台的「全球可拓展性」:「我們能為中國旅客開啟世界之門,反之亦然。」Booking.com能支援45種語言,擁有遍佈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逾2900萬房源及超過3.39億條入住旅客的真實評價。
陸偉鋒
但正如麥當勞永遠主打巨無霸和麥樂雞,「國際通用」的產品要適合大部分人,便很難回應本地的需求。當全球化營運策略來到消費者習慣大相徑庭的亞洲市場,Booking.com也難免碰壁。
劉小姐最近在因行程變更而退訂了在Booking.com上預訂的歐洲酒店。退款時,她發現需以郵件聯絡客服。雖然仍能以中文溝通,她卻感覺不太適應:「在攜程、飛豬上訂,後續遇到麻煩,至少可以在平台上找到客服『吵架』。」劉亦指出,Booking.com必須先登記信用卡信息才能預訂,不支持微信和支付寶等內地常用的工具,「也會擔心信用卡盜用的風險。」
Homer指出,讓內地消費者習慣電郵客服和信用卡支付是很困難的:「連亞馬遜都沒有教育成功,為什麼Booking.com可以呢?網絡購物的頻率可是比出境旅遊要高很多的。」
Booking.com對此回應,平台設有24小時應用程式內客服支援以及電話客服,亦在2017年開始支持支付寶付款。若採用支付寶付款,則會經過平台再支付給住宿供應商。但公司亦指出,部分住宿供應商不願經過平台收款,故亦提供「現場付款」選項。
大廈設有三間員工餐廳
此外,雖然Booking.com主打全球房源和海外旅行,但出境旅遊者依然佔內地旅遊市場中的少數。根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數字,今年的「五一」勞動節假期,國內旅遊人次為2.95億,而出境旅客約為190萬人次。陸偉鋒表示,公司認可中國內地出境旅遊的巨大潛力,對內地長期旅遊業發展持樂觀態度。目前,公司在上海、北京、成都、廣州和三亞都有建立團隊,維持與當地房源、旅遊行業及政府持份者的關係。
當然,相較在「氛圍」不合的市場裡冒險求進,背靠市值逾1300億美元母公司的Booking.com選擇謹慎守好家業,從而避免監管風險,自然是更為聰明的策略。因此,談及亞太區的競爭,Fogel表現得很坦然:「不是只有一個贏家的,可以有很多贏家。旅遊行業這麼大,足夠讓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好。」
更何況,亞太市場可以交付給更為靈活,亦更熟悉本土的姊妹品牌Agoda。「市場增長並不意味著成功,必須要找到合適的人才。我們非常幸運能找到Agoda,幫助營運亞洲地區的業務。」Fogel說,「搞砸本地業務的最佳方式就是空降一群美國高層,教別人做事。相反,讓了解市場需求的當地人去經營業務,才是成功的方法。」
長及鯨魚的中庭通道為員工散步而設,沿途將各層的綠意盎然和餐廳的霓虹燈牌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