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科學踏出實驗室2023.01.31
全文共1011字,讀完約需4分鐘

1896年,斯德哥爾摩大學的一位化學家首次推演出了描述溫室效應的方程式。在那以後,氣候科學主要在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中穩步推進。這兩者是為數不多的機構,能同時擁有專業知識、興趣和預算來資助地球物理學研究,甚至手握後來出現、能模擬氣候的電腦模型。

近年來,隨著運算成本的大幅下降和雲端服務的興起,上述入門壁壘被一一「拆除」。無論是真實的地球物理觀測,還是複雜的氣候模型,探索的門檻也一再降低。而且,除學界之外,大批民眾也開始關注氣候變化——具體來說,就是關注它可能會如何影響企業、房地產行業、供應鏈或者城市。隨著氣候科學走出實驗室,向決策者提供洞察資訊的私營企業和非牟利組織數目激增——對這種實用資訊的需求,在2023年只會有增無減。

在2022年前三個季度,在專注於氣候監測及建立模型的初創公司上,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入了大約3.75億美元。針對希望避免氣候變化引致的損失,或者在這個新興風險領域中發掘機會的企業和投資者,ClimateAi、Cloud to Street、Climate Alpha、Carbon Re和Reask這類初創公司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方法和服務。非牟利機構則包括Probable Futures和Climate Trace——後者是各研究小組雄心勃勃的合作項目,最近建立了一個線上數據庫和地圖,為世界上7.2萬個氣候污染源頭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