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以來,勞動力市場面對的挑戰不斷變化,由疫情初期各行各業大幅裁員,到經濟開始復甦時面對的人才短缺,無法找到合適人才的問題已困擾僱主多時。根據香港網上求職招聘平台JobsDB最新的《招聘、薪酬及福利調查報告2023》,香港近七成企業正面對招聘困難的問題,其中52%僱主願意以「提供豐厚薪金及福利」招攬合適人才。求才若渴的僱主到底如何才能找到合適的人才,疫情帶來的結構性轉變又會否延續?
新冠疫情加速全球數碼化,同時造成了勞動力市場需求改變、技能供需不匹配的問題。JobsDB母公司、澳洲最大招聘平台SEEK的亞洲行政總裁Peter Bithos接受《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專訪時表示,人才短缺並非香港獨有的問題,亞洲所有市場都在嘗試尋找優秀的人才,他解釋:「新冠疫情就像一個加速器,將工業、商業和供應鏈數碼化,不論是舊企業還是新的科技企業,都需要科技人才。相關就業機會增加的速度比市場提供這些人才的速度快。」同時他亦坦言,香港面對的更大挑戰來自難以找到好的人才:「很少市場像香港一樣面對極端的勞動力短缺。」
為了填補巨大的勞動力空缺,香港僱主正積極利用各種招聘平台接觸求職者。根據JobsDB的數據,2022年整體招聘廣告數字較疫情初期上升53%,其中2022年第二季度的招聘廣告數量較2021年同期增加51%,第三季度的招聘數量廣告則比2021年同期增加24%,同時出現應徵者減少的情況。
Peter Bithos認為,急需招聘人手的香港企業現在必須了解自己在就業方面的價值:「為什麼一個員工要為你工作?是什麼讓你與眾不同?為何求職者要選擇你?」他指出,在尋找勞動力方面更具創新及靈活性的公司將能更快滿足招聘需求,他說:「我們觀察到有些香港公司正嘗試在大灣區招聘,有些創新的公司則提供遠距工作的選項——這些都是讓企業能比競爭對手更快找到人才的必要條件,必須足夠靈活,要比以前更靈活。」因應僱主招聘需求的改變,JobsDB亦從以往的固定廣告收費模式,轉為提供應徵者追蹤功能、薪酬及人力資源管理、人工智能應徵者評估及學習平台等服務。
香港企業以往常被詬病靈活性不足——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四個傳統主要行業包括旅遊、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其中旅遊業在疫情期間重創,金融服務及物流業則常被批評思維過於傳統、數碼化速度較慢。Peter Bithos表示,難以改變思維模式的問題並非香港企業特有,而是全球所有作風傳統的公司都要面對:「在這些公司之中,最具創新性的將能夠找到人才,而那些找到人才的公司將會獲勝。」
到底企業可以如何提高靈活性?根據JobsDB 1月初公布的最新年度招聘數據,在眾多求職關鍵詞中,「靈活工作」、「Hybrid 」、「遙距工作」及「在家工作」成為招聘廣告中的熱門關鍵詞。至於招聘求職搜尋量方面,「Hybrid 」(混合辦工模式)的搜索量按年增幅達156%,成為去年最熱門的關注點,「在家工作」的搜尋量則較2021年下跌16%。
雖然不少企業在疫情期間因為封鎖或社交距離措施而安排員工彈性上班,毋須像以往一樣每天準時踏入辦公室開始工作。然而,不少亞洲公司仍更傾向讓員工回到辦公室,早已取消在家工作的選項。但人力資源解決方案公司Ranstad的針對1000名香港上班族的調查發現,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彈性上班地點很重要,32%受訪者更表示不會接受不能提供彈性上班地點的工作,反映企業提高靈活度的重要性。
「我們還未看到任何跡象反映員工真的想每星期五天、每天十小時地在辦公室工作。我認為那些日子已經過去了,再也不會回來。」Peter Bithos表示,現在人們希望能在工作的同時兼顧家庭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減少工作量,只是希望能享受更大的靈活性,「我認為這種改變是好事。」
這種改變亦反映職場人對工作的期許已不再相同。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會長孔于人在發布《2022年薪酬趨勢調查》時向傳媒表示,經歷疫情後,不少人改變了對人生、工作的看法,令他們有意轉行。資訊科技業是其中一個炙手可熱的「轉行」目標,原因有二:職位空缺多、薪酬加幅大。根據上述報告,香港僱員去年平均基本薪酬加幅為3.5%,其中電訊、多媒體及資訊科技業去年的加薪幅度最大,平均高達9.8%。而資訊科技及數碼人才獵頭公司Venturenix亦曾於去年中估計,香港未來五年將需要額外約10萬名人才轉型 IT,當中至少三萬名為軟件工程師,更指出2022年IT市場因挖角而整體加薪20%至80%。Peter Bithos坦言,除了擁有難以獲得的科技技能的員工之外,SEEK並不容許員工完全遠距工作:「這就是現實,企業必須承認與科技相關的勞動力市場與其他勞動力市場並不一樣。」
如此誇張的薪酬增幅及優厚待遇,揭示了資訊科技業「有工無人做」的狀況。造成該行業嚴重人才短缺的另一原因與香港的勞動力結構有關——科技技能大多集中在年輕人手中,而香港勞動人口正加速老化。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2022年第二季度超過65歲的勞動人口組別按年增長8.9%至18.96萬人。
「沒有多少Android工程師是60歲的人,他們大多是30歲左右,流動性強,而且希望靈活地工作。」Peter Bithos表示,對政府和企業而言,真正的挑戰在於技能方面的巨大人口差異——年紀較長的員工可能擁有較強的軟技能,擅長溝通、領導團隊;較年輕的員工則手握經濟轉型之下必備、與科技相關的硬技能。「在未來10至15年內,如何在人口高齡化的同時,讓勞動人口保持相關技能,將是非常困難的挑戰。」Peter Bithos表示,香港將需要考慮如何能為勞動人口提供學習市場需要的新技能的機會。
事實上,港府亦已意識到人才短缺對本地經濟帶來的影響。港府去年於《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搶人才」措施,並於年底推出「人才服務窗口」線上平台及「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目標為在2023年至2025年期間,每年透過整體輸入人才計劃,輸入至少3.5萬名逗留至少12個月的人才。
目前港府推出的「搶人才」措施更傾向吸引高收入人士來港,其中「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只限三類人才申請:年薪達250萬港元的高薪人士、過去五年內有三年工作經驗的世界百強大學畢業生,以及限額一萬名、工作經驗不足三年的世界百強大學畢業生。
然而,香港急需人才的遠遠不止要求高學歷、高技術的行業。人力資源顧問萬寶盛華大中華高級副總裁徐玉珊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新冠疫情令香港餐飲業流失約6萬名從業員,而且不少已轉行,隨著香港與內地通關,餐飲及旅遊業人手需求急增,建議業界以聘用臨時工及數碼化等方式應付人手不足的問題。
事實上,香港、新加坡、泰國等亞洲市場的餐飲及旅遊業以往依靠大量外籍勞工維持運作,但疫情期間的邊境關閉令這些外籍勞工被迫回到家鄉,難以申請工作簽證到海外復工。「外籍勞工的流入趨勢仍未恢復正常,而且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很快就能恢復。」Peter Bithos說,以澳洲為例,現時餐廳侍應的薪金比疫情前高得多,因此某些本來駕駛網約車的司機轉而選擇做侍應,導致網約車司機短缺,反映沒有足夠外籍勞工填補低技能工作的問題。
「這是關閉邊境帶來的連鎖效應,最終每個人都會選擇收入最高的工作,其他工作則無人問津,」他說,「當你失去勞動力市場最邊緣的5%時,就會發現他們很難被取代——餐廳可能因為沒有廚師而無法在周末營運,酒店也無法打掃所有房間。這是對整個系統產生的連鎖效應。」
目前看來,新冠疫情對勞動力市場造成的連環改變將延續下去。2021年的「大辭職潮」一度衝擊多地就業市場,但很快成為往事,如今又輪到科技業陷入「大裁員潮」,到底勞動力市場何時才能等到各種浪潮消退,重歸平靜?Peter Bithos認為,真正影響亞洲的將是「大重構潮」(great reconfiguration):「市場需要的技能與三年前相比非常不同,而且對這些技能的需求增長得非常快,但另一些工作則出現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在數碼營銷、諮詢服務、資訊科技業大幅增長的同時,未來五年會計等基本財務職位可能將會進入衰退期。」
「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勞動力市場會在未來六個月內穩定下來,也許還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他再次強調,最終「最具戰略性、最靈活、最創新、最善於思考的市場將會獲勝。」————區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