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新冠疫情已過去三年,但經濟傷痕仍未癒合。作為全球三大藝術市場之一的中國,2024年的藝術品銷售額大跌31%,市場收縮至84億美元,為2009年以來最低水平。藝術市場研究公司Arts Economics創辦人Clare McAndrew指出,中國藝術市場疲弱表現主要受拍賣行業拖累,中國全年拍賣銷售下降近40%,內地拍賣行如中國嘉德、保利在內的都出現大幅下滑,而佳士得、蘇富比和富藝斯在香港的銷售額下降了30%,「拍賣行業與整個藝術市場經歷的衝擊相似,例如經濟增長放緩與不確定性,以及房地產市場的低迷,都影響了買家的財務信心和高端藝術品供應商的決策及計劃。」
不過,全球拍賣行的日子都不好過。《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環球藝術市場報告》(下稱《報告》)指出,千萬美元以上的拍品數目繼前年下跌24%後,去年再次跌39%,成為跌幅最大的價格類別。「供應商認為,現在不是將高端藝術品投放市場的好時機,也更難獲得這些藝術品。」同時也是《報告》主要作者的Clare指出,在市場明朗、情緒高漲的時期,超高端藝術品的出價更具競爭力,回報或能超預期,「在動蕩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如果有得選,供應商都會決定等等看(wait and see)。」
但中國內地的拍賣行比同行面臨多一重挑戰:在高端拍賣作品的銷售中,拍賣行長期受買家延遲付款或「走數」的困擾。《報告》統計中國內地20間拍賣行的數據指出,2023年至24年度,中國千萬人民幣拍品中有五成以上拍品仍未付款,這一現象「加劇了市場的複雜性」。
而再次上台的特朗普及其領導下的美國政府,只會令整個行業變得更複雜難料。無論是被他稱之為最美麗詞語之一的「關稅」,還是他變化莫測的執政路線,都將全球各大資本市場帶進了劇烈波動期。不少頂級藏家們的資產淨值大縮水,拍賣品跨境流動和境外購藏都面臨壓力。
「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仍然是風險之一,持續的不確定性可能會抑制美國寄售商品流向香港拍賣會,並導致中國收藏家更加謹慎地進行境外購買。」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全球資產配置聯席主管蘇安純(Adrian Zuercher)又指,雖然香港作為免稅和戰略性定位的藝術中心繼續展現韌性,但全球貿易政策的摩擦將無可避免地打擊信心。
「從長遠來看,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更加區域化的藝術市場,亞洲之內的活動會增多,更關注當地基礎設施。」蘇安純說,「中國建設自由貿易區、擴建博物館和培育藝術金融生態系統等跡象,都表明了有意加強文化資本和減少依賴西方市場門戶的戰略。」--文 楊瀅瑋、胡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