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香港,城鎮快速擴張,經濟褪去製造業的舊衣,擁抱以金融業為核心的新動能。一棟又一棟的摩天大樓在中環拔地而起,而樓高52層的怡和大廈於1973年落成時,正是香港首棟摩天大樓樓、亞洲最高的建築物,擁有最快的電梯、最大的空調冷卻系統、獨特的1,748 扇圓形玻璃窗和行人天橋系統。如今,佇立在維多利亞港一隅的怡和大廈隨香港社會走過50年,其標誌性的圓形玻璃窗仍不減當年。怡和集團與置地公司於11月2日合辦誌慶雙展覽,邀請本港著名藝術家又一山人策展「怡和大廈 50 前行——又一山人攝影日常」,而置地公司歷史檔案部舉辦「圓緣半世紀」。他們分別以攝影作品和精選藏品,讓公眾重溫這座大樓的發展歷程,回溯它在香港故事中扮演的角色。
生於六十年代的本地藝術家又一山人(Stanley Wong),以紅白藍塑膠創作出廣為人知的藝術作品,道出香港的多元文化和社會價值。這次他耗費半年時間,以獨特的視角拍攝不同時分下的怡和大廈,又以鏡頭捕捉多位與大廈有關的人物,包括大廈建築師木下一(James Kinoshita)、平面設計師石漢瑞(Henry Steiner)、怡和大廈落成以來長期租戶、置地資深員工等,以此策劃展覽。展示在怡和大廈地下樓層的每張照片都蘊含著與大廈相關的獨特故事和特殊情感。又一山人在導賞時表示,大廈是港人的共同回憶,亦見證著社會的眾多變遷,「當時的中環,只屹立著一棟怡和大廈,旁邊什麼都沒有,但現在已經有很多新的空間和建築落成。」他期望展覽不僅是回顧歷史,更希望反思和學習大廈設計背後的創新精神。
擺放在怡和大廈一樓的《圓緣半世紀》展覽,內容涉及歷史、解構、圖則、往昔今日、標誌與啟迪和社區活動編年史六大部分,記錄了大廈過去50年在中環的各個重要時刻,讓觀眾可以深入了解大廈的建築理念。負責策展的置地公司歷史檔案部展出包括康樂大廈(怡和大廈於1988年更名前的舊稱)的設計圖則——於1972年至1973年提交至建築事務監督(現屋宇署)的圖則、大廈模型和海報等 17 件藏品。「自怡和大廈落成以來,公司進而在中環發展行人天橋網絡,為眾多的市民提供通行便利,更吸引更多建築商興建天橋,連接商廈,」部門高級經理畢宛清女士表示,「大廈標誌著新一代香港的發展,亦希望透過展覽展望未來五十年的發展。」
怡和大廈的50週年雙展覽,由今年的11月2日展出至明年的1月4日。除了展覽之外,一系列的免費導賞團由現在起至12月期間舉行。公眾可以參加上述活動,感受怡和大廈與中環發展的緊密聯繫,了解置地公司發展背後的故事與歷史。撰文:黃舜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