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新碳稅無助解決氣候問題2022.12.30
全文共1388字,讀完約需5分鐘

面對高昂的合規成本和不切實際的標準,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準備將目光投向其他市場,而不是脫碳。

歐盟內部很多人可能認為,新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在對抗氣候變化和提高歐盟全球聲望方面邁出了一大步。的確,歐盟達成了內部共識,這一直是個艱難的過程,而且快得出人意料。在這個過程中,它果斷地改變了21世紀的貿易和環境爭論。

不過,發展中國家對新碳稅的意義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在氣候變化和歐盟聲譽方面,這些國家的表現不盡人意。

現在的問題不僅僅是說,鋼鐵、水泥和化肥等行業的企業將不得不根據產品製造所用的碳量在歐盟邊境繳納碳稅。一個更大的潛在問題是,為了計算所欠碳稅,它們將不得不遵照歐盟企業的標準來完成文書要求。而高合規成本對它們來說就是不言而喻的額外關稅。

如果把這些間接成本考慮在內,歐洲企業和已經參與排放交易計劃的發達國家企業或所屬司法轄區行政效率較高的企業,將在歐洲市場擁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缺乏詳細的排放資料的發展中國家將處於重大劣勢,這裡的排放資料指的是針對特定生產商的準確認證所需的資料。

說這個機制不公其實不足為奇。大多數貿易限制措施都會造成某種程度的不公平。儘管如此,從窮國到富國的潛在轉移規模依然令人震驚:一項學術分析估計,「在某些發達國家(從全譜系的碳邊境調節機制中)獲得的福利收益達到1410億美元,而發展中國家每年的福利損失達到1060億美元」。鑒於這樣的數據,歐盟怎麼好意思說「氣候正義」呢?

歐盟積極分子應該進一步關注的是,這個新機制可能會減緩而不是促進全球脫碳努力。

歐盟認為,新碳稅只能防止「碳洩漏」。要是沒有新碳稅,從事廉價、高碳生產的公司可能比那些投資減少碳足跡的公司更有優勢。

但更有可能的情況是,歐洲的這個新機制將創造兩條截然不同的供應鏈:一條是在已有排放交易計劃和行政能力達到歐盟級別的國家之間,另一條是在貧窮國家之間,污染程度高很多。前一種面向高收入國家,後一種面向世界其他地區。

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完全有理由將業務重點放在貧窮國家上,而不是去碳化。未來十年,貧窮國家和地區將被澆置最多的混凝土,使用最多的鋼材。而未來十年,潛在排放量增長最大的會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和消費。

如果歐洲的這個新機制實現了預期效果,鼓勵所有公司脫碳,那這些排放可能會減少。但在放棄了不現實的歐洲標準後,發展中國家企業的碳排放量很可能與原先一樣多。

碳邊境調節的想法仍可以保留。有些人呼籲,利用邊境碳稅收入來支持發展中國家脫碳。最近在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上提出的「全球氣候聯盟」重在通過分享碳稅收入,來尋找可靠的激勵企業脫碳的方法。遺憾的是,歐洲議會已經很開心地用這筆錢賄賂了一些歐盟東部成員國,讓它們同意簽署《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

一個可行的氣候聯盟可以建立在七國集團的「氣候俱樂部」理念之上,為成員國提供不同待遇。這些努力應包括為遵守歐洲新規則而建立針對特定地區或國家的途徑,例如可以降低對孟加拉出口商的核查要求,對其徵收的碳稅可以低於中國或美國出口商。

不管怎樣,歐洲政策制定者都不能認為徵收這種新碳稅是終極解決辦法。如果他們關心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鬥爭,就必須確保他們了解這種單邊措施對其他國家脫碳努力的長期影響。如果歐洲重視自己的全球聲譽,就應該設法幫助這些國家遵守它自己訂立的規定。——Mihir Sharma;譯 簡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