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幾杯?(攝影:Noriko Hayashi/Bloomberg)

日本年輕一代不愛喝酒 恐危及稅收2022.08.29
全文共1858字,讀完約需7分鐘

稅收連跌,政府部門是否應該鼓勵人們飲酒,即使是適量小酌?

在英國奇幻小説作家泰瑞·普萊契(Terry Pratchett)的系列小說《碟形世界》(Discworld)裡,統治者曾將稅收比喻為在農場擠牛奶。他說:「這項工作就是在將『哞哞聲』減至最小的情況下,榨取最多的牛奶。」

日本國稅廳正從痛苦中學到這一點。在一個看似無害的支援本土行業活動傳開後,該部門發現自己周圍的「哞哞聲」之大出乎意料。問題就在於支持的對象是酒類行業;而當日本年輕人酒類消費下降,稅務部門反而向這個群體徵集重振國內酒類銷售的創意。

日本的酒類稅收多年來持續下降,既是源於人口老化,也是因為人數本就縮減的年輕一代摒棄了舉杯痛飲的舊習慣,譬如曾經必不可少的下班後豪飲文化。這不僅對日本的稅收不利,對生產啤酒和烈酒的上市公司、1400間清酒釀酒廠以及其他數百間燒酒、威士忌、精釀啤酒和琴酒生產商來說也是個壞消息。

在相關消息最初登上國內社交媒體後,官員們怎麼也沒料到,他們組織的這個活動最終會成為國際頭條新聞。隨後很快出現外國媒體對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產生興趣的罕見時刻:「日本號召年輕人多喝酒以振興經濟」一時成為經典的新聞標題。

當然,這次活動沒有明確提到促進經濟發展,也沒有鼓勵酗酒。不過,日本經濟的確需要振興。該國的復甦速度一直慢於同級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GDP)在第二季度才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比美國遲了一年。酒稅佔日本總稅收近2%。據估計,該行業的規模接近250億美元。

然而,日本的「滴酒不沾」群體不斷擴大。日生基礎研究所(NLI Research Institute)的數據顯示,2017年,30多歲的男性中約40%表示自己不喝酒、不能喝酒或幾乎從不喝酒,而10年前該比例為28%。女性的這一比例從54%升至65%,其他年齡層人群也呈現同樣的趨勢。日本的酒稅收入已較1994年的高峰下降近50%。

滴酒不沾的日本人逐漸增加──稱自己甚少或從不喝酒的人不斷增多,尤其是年輕人群。(資訊來源:日生基礎研究所、日本厚生勞動省)

由於酒精會同時帶來潛在利弊,反對聲浪似乎可以歸納為一句話:政府部門是否應該鼓勵人們喝酒,即使是適量小酌?這當然有待討論,但明確或間接鼓勵飲酒的政府部門並不止日本國稅廳。美國肯塔基州為本地蓬勃發展的波本威士忌產業提供了稅收優惠,並正在討論進一步減稅。法國總統埃馬克龍是每天兩杯葡萄酒的堅定擁護者,而且據報導,他明確反對仿效英國禁酒月的「一月無酒」(Dry January)行動。與此同時,英國政府一直在宣揚自己為鄉村地區的酒吧提供資金的政績。政府稱,通過「為大不列顛的酒館提供援助」,有助於避免酒吧倒閉。

諷刺的是,如果說稅收因為年輕人遠離酒精而受到影響,那麼日本政府承擔應大部分責任。在2021年的近半時間裡,政府禁止酒吧和餐廳提供酒水,作為減低感染的措施之一,並且不鼓勵年輕人在公園或街頭飲酒,而非引導人們前往風險較低的戶外場所。

與許多疫情政策一樣,對酒類行業的過度限制正產生連鎖效應,儘管在看到死亡率低於前幾波疫情後,日本正逐步放寬防疫措施。東京商工調查公司(Tokyo Shoko Research)的數據顯示,最大的15間私營居酒屋式餐廳已較疫情前萎縮23%。許多工作場所仍不鼓勵員工聚餐飲酒; 即使沒有政府施壓,有些人也繼續主動迴避社交活動。上周,日本一份報紙在談及這種節制態度時,似乎暗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最近就是因為外出就餐和度假而感染病毒,與前首相的行事風格迥異。

日本目前的酒稅收入僅相當於20年前的一半。(資訊來源:日本財務省)

日本財務省的數據顯示,全國稅收僅佔GDP的19%,而瑞典和丹麥分別為33%和47%。另一方面,當局毫不手軟地揮霍開支,仿若稅收可與北歐福利國家媲美:其社會保障支出和債務償還足足佔預算的一半。在與政府支出多年來保持一致步調後,日本稅收自1990年來基本維持一貫水平,而支出則持續飆升──這種令人擔憂的現象通常被稱為「鱷魚嘴」。疫情期間,收支不平衡越加嚴重,而且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的老化,未來不太可能得到改善。

雖然財稅收入停滯不前,日本政府支出卻大幅增加,這一現象被稱為「鱷魚嘴」。(資訊來源:日本財務省)

在為稅收開源上,日本也舉步維艱。提高銷售稅在其他國家只是一夜之間的事情,而日本圍繞這個問題的爭論在過去10年佔用了政治家的大部分精力; 直到今天,辯論仍在持續,而且不時出現減稅的呼聲。其他稅收也正在減少,煙草稅與對國際遊客的收費一同下降,這是政府政策的另一個後果。由於日本著眼於實現碳中和,佔稅收3%以上的汽油稅未來數年不太可能增加。

換言之,日本的支出已超過其負擔能力,所以國稅廳尋找解決之道──鼓勵喝酒──也情有可原。這與美國越來越多的州份將大麻合法化有何分別?(據估計,2014年至2021年,大麻帶來的稅收超過110億美元。)畢竟,總要讓擠奶工人有奶可擠。──Gearoid Reidy;譯 邵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