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出口禁令沒那麼簡單2022.06.27
全文共1524字,讀完約需6分鐘

馬來西亞98%的活禽出口流向新加坡

各國會更頻繁地動用食品出口禁令

為應對全球食品供應鏈的混亂,在馬來西亞的郊外開一間小型雞肉加工廠應該是個不錯的開始。在那裡可以清楚地看到,將農產品從一地供應到另一地不只是物流方面的挑戰,還事關民族自豪感。

馬來西亞針對家禽出口實施的限制已接近一個月。新加坡是它的一個大買家,其大約98%的活禽出口都流向了新加坡。儘管部分品種的雞肉現在允許賣到這個南方鄰國,但佔出口量絕大部分、商用的的燒烤用雞肉仍被禁止。

在食品企業Safina Food負責營銷和品牌推廣的哈迪納塔(Yani Hardinata)承認,他遇到了與全球同行一樣的問題——通脹加劇和勞動力長期短缺;其中,通脹加劇推高了化肥和飼料成本,而俄烏戰爭讓形勢進一步惡化。其次還有馬來西亞政府長期實施、限制國內價格的愚蠢政策,此政策打擊了生產,因為商家無法透過加價來消化成本上漲的壓力。

但是,在近來的各種劣勢中還有一個因素。亞尼並不因為他發起的、或許可以稱之為「馬來西亞優先」的食品運動而感到歉疚。在Safina,經過分割、封裝和冷藏的雞肉被驕傲地打上了帶有國旗的標籤,上面用馬來語寫著「邁向馬來西亞食品主權」。「不論在這裡可以生產什麼,我們的原材料和供應鏈都應該本地化,而不是必須依賴國家以外的不確定因素,」他對我說,「如果食材可以在這裡獲得、在這裡採購,它就應該是我們的食品供應鏈主權的一部分。」

在之前的一次行程中,從吉隆坡的蔬菜批發商、到金馬倫高原的農民和西北部海濱地區檳榔嶼的漁民,馬來西亞食品供應鏈上、下游的很多人都表達了類似的情緒。儘管圍繞馬來西亞雞肉的一連串事件非常獨特(尤其是新加坡對它的極度依賴),但馬來西亞並不是第一個實行食品保護主義的國家。印度繼禁止小麥出口後,開始限制食糖出口。印尼曾暫停棕櫚油出口,後已恢復。

鑑於馬來西亞明年初即將舉行全國大選,當地政界人士對心懷不滿的咖哩雞和沙嗲雞愛好者們感到不安。(與新加坡一樣,馬來西亞三大主要族群,馬來人、華人和南印度人都喜歡吃雞肉,這是他們肉類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而且馬來西亞主要宗教群體穆斯林不吃豬肉。)但是,這種食品民族主義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或成為該國政治和經濟的重要趨勢,並有可能產生極其可怕的影響。根據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數據,不斷上漲的食品價格約佔新興市場通脹增幅的三分之一,發達經濟體的這個比例接近四分之一。

其影響不止於推高利率和加劇薪資壓力。「俄烏戰爭還引發了市場對糧食和能源安全的擔憂,最終可能導致各國政府謀求供應多元化。隨著各國努力自給自足,他們會更頻繁地動用食品出口禁令,」凱投宏觀首席經濟學家謝林(Neil Shearing)最近在一篇報告中寫道,「最新這輪大宗商品市場衝擊的後遺症,恐怕要數年才能平息。」

政界可能會對食品成本飆升作出反應。在馬來西亞,將本國人的食品供應問題優先於新加坡人的雞飯需求之上,無疑會受到選民歡迎。在上調借貸成本之外,亞洲各國政府還會想著動用財政政策,來緩解食品通脹加速對國民家庭預算的衝擊。據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一篇報告稱,新加坡、香港、菲律賓和韓國所受影響將最為嚴重,因為它們都依賴食品進口。

在吉隆坡城市中心(Kuala Lumpur City Center)龐大、帶有標誌性尖頂的雙子塔,筆者參觀了位於其地下的Cold Storag超市,大受啟發。不久前的一個早晨,貨架上擺滿了新鮮家禽。插在雞胸和雞腿上的塑膠標籤表明,它們是馬來西亞的產品。也許,下一次再拜訪這裡,我會看到更多品種的商品上插著更大的國旗標籤。——Daniel Moss;譯/許諾

(本文內容不代表彭博編輯委員會、彭博有限合夥企業、《商業週刊/中文版》及其所有者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