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普遍認為(去年)整體業務比較繁忙、氣氛會較好,但自從俄烏衝突爆發後,整個全球資本市場呈現下滑趨勢 。」2022年,對於高偉紳律師事務所(Clifford Chance)合伙人李婉雯來說,去年是「有趣」和「挑戰」的一年。
專責上市業務、為客戶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在律師行內大中華地區部門任職了十多年的李婉雯,她所任職的律師行於去年完成了22個本地IPO項目。高偉紳律師事務所坦言,公司業務比起疫情前的確有「略有軟化」。李婉雯則稱他們比較幸運,指當中包括了自2021年起累積和執行的項目,涵蓋多個行業,例如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新興行業,亦有從美國回流上市、科技業為主的中概股,其中比較觸目的項目有集資額高達110億港元的中創新航(03931.HK),成為香港去年第三大IPO。
她表示,回顧過往處理上市經驗,即使市場出現過「金融風暴」,亦不及去年持續受到新冠病毒影響廣泛,加上受到美國加息、通脹等共同因素影響,去年市場情況可稱得上「嚴峻」。她坦言這是最困難的一年。
李婉雯提到的市場氛圍,亦從市場數據中反映出來。去年港股表現尤如過山車,恒生指數曾於去年年初24965點水平,至去年十月底一度跌穿15000點關口,低見14687點,創近14年低位後才止跌回升,高低落差逾10000點。港股表現反覆,連帶企業來港上市來意欲和氣氛變得低迷。李婉雯亦指留意到市場整體集資額和上市宗數目都減少了。
總計全年,港股IPO市場可謂先苦後甜。聯交所資料顯示,全年共有90隻股份,包括以介紹形式在港股主板登陸。大部分企業均集中在下半年上市,市場更憑著最後一個月發力,一口氣「谷出」21隻新股上市,不過在主板上市新股宗數仍比2021年的98隻,減少逾9%,亦是連續兩年少過100隻新股上市。
在眾多上市項目中,大部分都以內地企業為主,新股行業種類亦出現變化,從過往幾年由大型科技股和生物科技股為主,轉為「科技、傳媒和電信行業」(TMT)及消費服務業板塊為主,其中內地線上招聘平台BOSS直聘(02076.HK),在去年12月回港,以介紹形式上市,完成在美國和香港兩地雙重上市。
去年港股IPO總集資額大不如前,大幅「縮水」至僅1045.7億港元,全年集資額亦只有2021年的約31.5%。即使力壓南韓,守住全球集資額三甲,位列全球集資榜季軍,但整體表現亦無補於事。去年十大新股合共集資739億港元,佔整體集資額達76%,當中僅3隻新股的集資額逾百億港元,分別為中國中免(01880.HK)、天齊鋰業(09696.HK)及中創新航(03931.HK),其中在去年八月上市的中國中免,以集資額184億港元,成為2022年IPO集資王。至於首十名新股集資額,雖然較2021年的1888億元削減超過五成,但佔比就大幅增加,2021年首十大集資新股佔比為57%。
從IPO律師眼中,律師行經常要為準備上市的企業客戶進行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可以說是「家常便飯」。不過疫情陰霾及防疫政策變動等不穩定因素,律師行亦見證住不少企業營商信心遭到衝擊。同為律師行合伙人的許文嘉稱,觀察到不少上市公司的業績未如理想,或需要發出盈警,她指這對其他未上市或準備上市公司,在預測收入及盈利帶來心理壓力。客戶在撰寫招股書過程中,需更積極地提出策略,解釋相關因素屬於短期現象,而非長期現象,說服投資者在這樣經濟環境下,具可持續發展的營運能力。
「他們(上市客戶)當初訂定的集資額或者估值目標一開始比較樂觀,但自市場去年第一季表現後,(集資額)就減少了很多,」李婉雯稱,她續指:「若條件許可,不少有意上市的公司都寧願先減少集資額而上市。但她亦觀察到有部分公司不希望倉促上市,等待合適的時機及較佳市場窗口再進行。」她解釋質量好的公司,普遍仍希望盡快完成上市程序,待市場條件較佳的時候,再進行下一輪集資。
疫情之下,連帶不少律師行的工作模式都改變,許文嘉分享稱:「為客戶進行盡職調查時,未必能面對面溝通或到實地工作,要改為電子化方式開會以及遞交文件,特別需要在於『printer(印刷商環節)』工作的環節時,工作團隊經常需要在內地printer的辦公室開會,於香港printer辦公室開會反而變得較少人用,」對於這種市場運作模式的新常態,許文嘉稱她體會深刻。
中港兩地「封關」三年後,終於一月初重新免隔離通關。經歷過冷清的一年,通關能否為今年帶動港股IPO「沖喜」?有分析認為,展望2023年,市場普遍預期上半年的上市宗數和集資額可能仍然疲弱,但估計不穩定因素會逐漸減退,例如預期美國加息步伐將減慢,下半年起上市熱潮會開始有起色。多間會計師行亦預測,估計今年將有90至110隻新股在港股上市,集資額約1800至2300億港元。香港的集資額有望在全球交易所中保持三甲。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伙人歐振興相信,隨著內地及本港逐漸放寬防疫措施,有助加速雙邊經濟活動。他又預計用作防疫開支的資金將會回流至實體市場,將有助吸引更多新股上市。歐振興表示:「未來內地防控措施優化,都是希望把資金放在實體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令整體來說市場有更好的推動。一推動下,相信演變到亞洲市場包括香港,可以更好爭取全球上市集資一個高排名。」
近年地緣政治因素下,香港成為不少中概股回流上市的首選地。德勤就預計將有更多中概股回流本港上市,或有更多內地企業先在香港以H股形式上市,再到內地以A股形式上市。若估值能逐步上調的話,可能會有更多企業分拆上市。但許文嘉亦提到,其律師行近年內地業務比重亦有增加,原因是部分在內地A股上市的公司,將第二上市地轉戰歐洲,例如瑞士和倫敦,歐洲交易所受到追捧,亦有部分公司轉往新加坡上市,雖未成為趨勢,或對香港市場存在隱憂。
另一方面,港交所目前計劃修訂上市規則《第18C章》,容許「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五大類「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歐振興對此持觀望態度,他估計明年有最多五間相關公司來港上市,集資額200至300億港元左右。至於羅兵咸永道估計則比較樂觀,將有10至15間特專科技公司透過《第18C章》上市,集資額約500億至600億港元。
李婉雯則認為,目前《第18C章》細節仍有待聯交所公布,她指從盡職調查角度來看,部分企業屬未商業化公司,這些企業的服務和產品仍在研發階段,尚未有實質銷售,關注當中產品的可行性(feasibility)及潛在市場(addressable market)。
針對「特專科技」公司的上市門檻,目前要求已商業化公司需要年收入最少達2.5億港元、市值須達80億元,未商業化公司的市值則被要求達150億元。李婉雯認為,去年市況在疫情陰霾下,部分公司的市值和估值都可能遭低估,估計有些公司覺得難以達標,或對這些有意上市的公司構成挑戰,她期望局方能釐清《第18C章》細節。
對於今年部署,李婉雯期望《第18C章》,能為新股帶來改革,成為帶動市場發展新元素,她對後市部署審慎樂觀,公司亦將繼續鞏固處理香港上市的市場地位,包括將為新經濟及特專科技公司,提供專業諮詢服務。
德勤則期望港交所對創業版定位等進行改革,包括改善數碼化,增加透明度和交易效率等,以利一級及二級市場對接,相信今年集資表現會更好,又相信香港有能力繼續擔任「超級聯繫人」角色。————關學琛